•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频道>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第1期
http://wmf.fjsen.com  2013-04-18 10:44:39 来源:省委文明办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把手谈创建〕

 

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万东:

创建文明城区  打造美丽涵江

 

莆田市涵江区是省级文明城区。近年来,涵江区坚持从软硬件着手,把创建文明城区作为创新城市环境、提升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来抓,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重基础,创人居条件完善之城

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人居环境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涵江区紧紧围绕“一核四翼、宜居宜游”的城市发展思路,树立城市建设“包容性、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一是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以“全区一城”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彰显涵江水乡特色。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聘请国内外顶极机构,高标准、高起点修编完善涵江城市总体设计,编制片区规划,修订内河水系整治工程规划和城市内河景观规划。着力优化路网规划,预计投资40.6亿元,加快25条路网建设。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保证城市建设统筹协调发展,重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风貌。

二是和谐征迁。牢牢抓住“征迁”这一改变城市面貌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完善政策、依法拆迁”的补偿政策,秉持“用情拆迁、以情安置”的工作理念,帮助群众算好经济帐,做好民心帐、稳定帐和形象帐。2012年,全区50个重点征迁项目累计完成拆迁124万平方米,特别是受阻8年之久的省道201线国欢段860米征迁工作基本完成,塘北、铺尾、黄霞、苍口、西坡等5个片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签约和拆除。注重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妥善解决征迁户中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落实被征地农民失地保障政策,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安居惠民。秉承“建设人民城市”理念,致力旧城区改造,把安置房建设当作最重大、最紧迫的民生工程,采用BT形式提速安置区建设,向莆铁路、福厦铁路等11个安置区完成回迁,回迁面积20万平方米,苍然后度、西林下林、人民街北伸等18个安置区实现动工建设,确保“当年度拆迁、当年度安置房开工建设”。努力把安置房建设成为精品房,高质量配建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积极构建市场加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卓坡经济适用房配建廉租住房一期被评为全国保障性安居“优秀工程项目”。不断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让生活困难群众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棚户区、园中区、城中村改造,加快江口等小城镇试点建设,确保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重管理,创生态环境优美之城

生态优美、管理高效、安定和谐的城市宜居环境,是广大群众心中的美好向往,也是城市生态文明的综合反映,更是创建文明城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城区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

一是以景怡人。坚持“生态型城镇”的理念,突出涵江水乡特色,以重塑“东方威尼斯”为目标,全面实施内河整治疏浚工程,综合治理河道10.3公里,结合园林景观新建滨水亲水景观走廊3.2公里。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大力推进“四大公园”和“九大道路”的绿化景观建设,率先完成沈海高速涵江段13.2公里的森林通道建设,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注重街道建筑美观,科学布局城市绿道和慢道,做好“拆墙透绿”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打造“开门见绿、出门见景,船行水上、人在画中”的水乡美景。

二是以净育人。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快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城乡清洁工程和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2013年市政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针对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开展工程车辆“滴、撒、漏”专项整治活动。组织联合劝导队伍,切实加强占道摆摊、户外广告等违法行为整治。根据广大居民生活习惯,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收集服务。发挥示范街作用,教育发动群众,共同维护整洁的卫生环境。

三是以境正人。牢固树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启动实施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基层综治组织建设等43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扎实推进“平安涵江”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网格化”巡防实现区域全覆盖。调动群防群治积极性,继续发挥五大调解中心作用,完善源头化解和治理机制,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全市工作典型。推进全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风尚。

三、重文化,创精神风貌高尚之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动力。涵江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不断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根本目标,着重优化“软环境”,继续完善“硬设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创城。

一是强化精神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为文化强区建设把握根本方向、提供思想基础。依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闽中司令部,开展爱国爱乡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党员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挖掘、培育身边典型,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明显,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以来,全区有16人上“中国好人榜”,12人上“福建好人榜”,仅2012年,就有4人上“中国好人榜”、11人上“福建好人榜”,上榜人数居全省市县区第一,区委文明办连续两年被省文明委授予“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优秀集体。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通过政府自身建设自上而下提升涵江城市精神风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锤炼涵江城市精神。

二是激发文化活力。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区“农民体育健身点”和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加紧文化馆、数字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规划新体育中心、博物馆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性设施布局。广泛开展“电影下乡”、“戏剧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涵江车鼓、山歌俚语、十音八乐、文十番和民俗斋艺,推进优秀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展现涵江人文底蕴。逐步改变我区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构筑覆盖城乡的具有便利性、基本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学习有阵地,娱乐有舞台,休闲有去处。

三是繁荣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涵江工艺美术重镇优势,着力壮大文化企业规模,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设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园,扶持集友艺术框业、丹桂工艺、华昌首饰等龙头企业,提升涵江文化产业影响力。发挥国家科技县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地作用,促进文化和科技、制造等产业融合,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激发社会创造、创新活力。繁荣文化市场,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优、更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上一页 [1] [2] [3] [4] [5] [...] [13] 下一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李琰之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