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综合资讯 > 正文
福鼎与台湾公益活动交流 怎一个“义”字了得
http://wmf.fjsen.com 2013-04-17 14:58  庄严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4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雷顺号)绵软的声调,真诚的笑容,不计得失、不辞辛苦地忙这忙那……在福鼎市的一些社区、山村或医疗机构,很容易从人群中发现这些台湾来的年轻人。自我介绍时,他们嘴里跳出的都是一个名为“义工”的称谓。

自1998年起,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先后选派28批、200多人次义工交流生,来到福鼎市交流培训,并提供各项公益服务。这不仅让当地人们认知了与“志愿者”可以画上等号的“义工”一词,也悄然种下了一片萌动愈发的种子。

台湾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系大四学生王周洲,今年的“课程”有些繁琐。每天骑自行车10多分钟后,就从包租的小酒店到了“上课”的福鼎市医院。随后,在医院中或社区内陪老人聊天、扫地、捡垃圾、整理文件等,他这样相当紧凑地安排了每天的“实习课程”。

如此为期三个月的义工课程,或许为时下许多在校大学生们嗤之以鼻,然而,这份医疗服务义工的工作,可是王周洲从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层层选拔中艰难获取的。

“我们主要从事社区服务和心灵重建,失亲、特困儿童是我们照顾的重点。”王周洲说,根据基金会的交流计划,他和同伴们需要做“个案管理”等台湾社工理念与技巧在大陆的推广,帮助失亲孩子和家庭走出困境。

说起这两个月帮助过的孩子,王周洲显得很开心。15岁的浙江苍南女孩阿冰,因失去父亲而患上自闭症。“刚接触她时,跟她说什么都没反应。”王周洲和同伴通过鼓励她来爱心家园参加活动,小阿冰逐渐开朗起来,清明节还主动跟母亲去祭扫父亲的墓地,走过这段人生的必经阶段。通过这样的辅导,台湾义工们在当地帮助了20多个像阿冰这样的孩子,有本地的家庭,也有慕名而来的省外籍家庭。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