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宁街林氏民居是涵江唯一一处外墙红砖拼成“卍”字形图案的红砖建筑
这座圆顶红砖楼连着一座尖顶外国钟楼的天主堂,因是文物,在旧城改造中免受拆迁
红砖红瓦产自涵江当地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涵江地区不管是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官员府邸,还是古老民居,都是红砖红瓦双面坡屋顶、悬山式、燕尾脊的独特建筑样式。
程德鲁说,涵江红砖建筑起源于何时,尚无考证。但在涵江新县,有一座宋代妈祖宫巩溪宫,它的外埕有阴刻图案的青砖,由此可见宋代时流行的是青砖。从涵江至今保存较好的一些明代建筑来看,可以肯定红砖建筑在明代已盛行。
涵江红砖厝的红砖红瓦地板砖都是当地生产的,涵江塘头20年前还存有很多砖瓦厂。据砖瓦窑老窑工介绍,生产的砖瓦取材于当地农田里的泥土,这种灰黑色“田土”却能烧出红色的砖瓦,如延宁街林氏民居外墙就是“卍”字形图案,富丽堂皇。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是涵江红砖建筑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
航海发家盖起红大厝
涵江靠海,有一个优良港口“三江口港”,自宋代起就成为名镇。在清代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此时靠航海起家与商贾致富的人极多,长埕头的徐家、宫下的吕家都是从航海发家盖起大面积的红大厝。
清光绪二十二年,涵江成为闽中主要通商口岸。涵江商人把莆田的桂圆、砂糖运往宁波、上海等地销售,发家致富,他们在涵江建起红砖大厝,如梧塘九峰的庄喜宅、江口的林植亭大宅,就是在外经营桂圆生意致富盖起的大宅。
抗日战争时期,除三江口外,福建沿海各港口均被封锁,涵江一时成为福建沿海与外界交通的中转枢纽站,省内外客商涌入涵江。三江口港轮船穿梭,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与之相应的,富商在涵江建造的红砖建筑盛极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涵江政府根据“允许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或建造住宅”的保护性政策,在涵江塘北山东南侧划地120多亩,专供侨胞建造私人住宅之用。在侨务部门统一规划和基建下,5排42座并列的洋楼红砖小别墅拔地而起。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