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高汤是味美关键
想做出一锅好吃的面线糊,首先要熬一锅鲜美的高汤。在谢锡国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厨房,只见高大的白色铁锅里,煮沸的百斤大骨汤正冒着热气。一名厨师将称好重量的虾干、鱼肉和切丝生姜一同倒入锅中,她介绍说,这锅汤已经熬制一个小时左右了,加入这些配料后,高汤味道将更加清甜。
随后,厨师将3斤多重、剪成一节节二三寸长的面线倒入沸汤锅中,加入精盐、味精调味,然后将生粉调水后慢慢舀入锅中,并不停推勺。10分钟后,面线浮起,锅中汤汁呈现糊状,一大锅冒着香气的面线糊就热气腾腾地出锅了。
“与30年前相比,面线糊的原料有了不小的改变。”谢锡国介绍,30年前,本地厨师大多使用虾糠、水丸汤熬制汤底,如今虾糠已被虾干取代,也没有人再用水丸汤做汤底,而改用鱼肉、大骨熬汤,“早年泉州人吃面线糊时,并没有加入卤大肠、小肠、醋肉等其他食材,后来生活水平提高,才出现面线糊加其他食材的吃法”。
传说
巧妇煮面线糊献乾隆
泉州是面线糊的发源地,谢锡国向记者讲述起面线糊的传说。相传有一年,乾隆下江南来到泉州一个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急得团团转,实在想不出弄什么吃的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早前剩下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找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十分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妻子立即回答,这是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这个巧媳妇,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
对于这个传说,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也给面线糊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流传
传至台湾成主流小吃
“不仅在泉州能吃到面线糊,在厦门、福州、漳州等省内许多城市也能吃到。”闽菜大师程振芳介绍,面线糊的做法由泉州传向其他城市,做法大同小异,但原料却有所不同,比如厦门的面线糊用的面线比较粗。
泉州的金门同胞张先生告诉记者,面线糊是台湾同胞很喜欢的小吃,人们将它当成早餐或夜宵食用。因为靠海,金门的面线糊都加入了新鲜的海蛎,因此在当地,面线糊也叫海蛎面线。在台湾的夜市里,很容易就能吃到面线糊。台湾面线糊采用的面线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偏红,一种偏黄,面线有粗有细,口感上汤味更清淡。此外,在台湾,面线糊还有一种别样的吃法,就是将面线糊整碗浇在白米饭里,如同“鲍鱼捞饭”。(记者 王丽虹 林劲峰 文/图)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