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评论
3月23日晚,“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来到南京。根据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晚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用电量上升了5万千瓦时。这是南京参与这项全球环保行动5年来,第一次出现这样难堪的局面。(3月24日《现代快报》)
“地球1小时”,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用熄灯1小时来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今年活动期间南京用电量不降反升,似乎的确有些尴尬,不过,必须看到,晚上八九点钟正值用电高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也是自然现象。因此,判断“地球一小时”的节电效果,不能仅仅横向观察更要纵向对比,看与最近时期同一时间段的用电量相比有无下降。
当然,关灯节约的电量赶不上新增加的负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直接参与“地球一小时”的热情正在降温。犹记得,活动发起伊始,许多城市高调宣布参与,地标建筑准时熄灯,人们或享受黑暗或点起蜡烛,“地球一小时”俨然成为一场“全球最大的秀”。现如今,不断有地方政府悄然退出,去年广东省更是无一城市参加,而在民间,商家和市民主动参与的情况也大不如前;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熄灯后的集中开启会冲击电网”、“熄灯点蜡,碳排放不降反增”等质疑声音开始增多。
这种降温并不意味着“地球一小时”已经徒留形式,恰恰相反,公众不再盲目参与的背后,是新鲜劲过后理性认识的回归。首先,从人性化角度考量,电力已经融入了社会生产生活,“一刀切”地要求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同一时间段熄灯并不现实,比如周六晚上正是购物黄金时段,关灯无疑会给商家经营和顾客消费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个小时的节约能源也是杯水车薪。以山东济南为例,2010年“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电约8万度,而济南当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则超过200亿度。
其实,正如设立“植树节”旨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并非要求公众一定在3月12日这天去植树一样,“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真谛,也不是一时的应景关灯,而在于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地球一小时”,不是在这一小时关闭电源,而是在每年剩下的8759小时,时时绷紧节能降耗这根弦,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从绿色出行、环保购物做起,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做起应有的贡献。
更应看到,“地球一小时”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倡议,但节约能源、绿色环保不能只靠人们的思想觉悟。君不见,“随后关灯”的标语历历在目,一些政府机关、写字楼依然人去楼空灯火通明;有的城市夏季用电屡屡告急,管理部门依旧大搞特搞亮化工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化的激励措施,一方面将节能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效能考核,政府做好表率,同时,全面推行节能家电产品补贴,完善税收减免、节能奖励等政策,唤醒公共意识。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3-03-29熄灯只此一小时,环保不止这一步
- 2013-03-27保护环境功夫在“一小时”之外
- 2013-03-26“地球一小时”活动遇尴尬未必是坏事
- 2013-03-25“地球一小时” 泉州众多市民参与熄灯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