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维权时涉及的法律知识,周晓勇(右)总是耐心地解释。
打官司成爱好 还成了“名人”
维权不易,这是刘育能深有体会的。从对法律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他说自己不知看了多少资料、问了多少人、碰了多少壁。当被问及为何坚持时,刘育能说:“别人花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我花时间在打官司上,因为打官司是我的爱好嘛。”
与一名乘客的对话让刘育能至今印象深刻。一天,刘育能帮一名同事替班,车上摆的并不是自己的工作牌。一名乘客上车后,得知他是德化人,于是便问道:“你也是德化人,那你认识刘育能吗?”刘育能听到这话,心里小小地激动了一下,笑着说“我就是”,对方惊讶地回答“很荣幸很荣幸”……刘育能说,有时候看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便更坚定了自己的维权路。
他们专为残疾人维权
如果说普通人维权不易,残疾人维权可谓是难上加难。但常言道,上帝每关上一扇门,便会打开一扇窗。对于厦门海沧区许多残疾人而言,这里的残疾人劳动服务站也许便是上帝为他们打开的一扇窗。这是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维权的群体,这里的普法讲师周晓勇也是一名残疾人,但他和同事每天都在帮助着残疾人。
为自己维权 竟成了“普法讲师”
2005年的一场意外让周晓勇失去了左手小臂,更可怕的是,因为公司的失误,受伤后的他每月只能领取695元的工伤津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还躺在病床上的周晓勇便让人买来有关工伤的书,查阅资料,询问律师。3年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工伤津贴从原来的每月695元变成每月2500多元,公司承担了医保以外的医疗费,康复治疗期间的工资从每月1100元上升为每月近4000元。
因为这一次维权,周晓勇对与工伤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谓是烂熟于心。事后,他受邀当起了海沧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普法讲师,为普通市民解答工伤方面的疑问,也为需要的人提供法律援助。
成功巧维权 赔3000元变成赔12万
去年8月,四川来厦务工的小张在工地上干活,因施工中的意外,右手大拇指的上半截被割了下来。出院后,他四处奔波,想向施工单位索赔,但包工头只给了他一句话:“3000元,不要拉倒。”
单住院费小张就花费了5000多元,但没有任何证据的他在施工单位面前显得势单力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周晓勇所在的海沧区残疾人劳动服务站。
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小张和施工单位的劳动关系,周晓勇和同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施工单位。进门时,周晓勇发现这个施工单位没有挂牌,于是问了一句:“你们怎么不挂牌呀?”旁边无心的员工听了回道:“因为我们还没拿到项目许可证。”
这让熟悉法律的周晓勇抓住了把柄。“还未拿到项目许可证,怎么能开工?”面对这样的质问,施工单位的老板急了,当晚便答应赔偿小张伤残补助金等12万元。
权利得到维护,高兴的不只小张。从3000元到12万元,如果没有残疾人劳动服务站的帮助,小张怎么也想不到施工单位的态度会有如此之大的改变,他的高兴可想而知;权利得到维护后,周晓勇开心地说:“斗智斗勇,自己也很有收获。”作为残疾人劳动服务站站长,龚国伟用两个“特别”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帮助弱势群体,看到他们拿到自己应得的,心情就特别特别好”。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