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文明巡礼 > 正文
世仇村落融冰:百年恩怨一朝息 两代均娶冤家女

2013-03-04 09:17  许钹钹 张素萍 吴嘉晓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只有打开心胸,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才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村庄。

通婚:冲破禁锢共同打拼 别人挨饿他家有粮

虽然两村有“互不嫁娶”的禁锢,但张清泉的父母却从“牵手”时起坚定地携手走过五十余载。据介绍,张清泉的父亲叫张水福,1906年生;母亲吴省,1908年生。

1920年,张清泉的父亲张水福年仅14岁,为了谋生,张水福前往漳州学裁缝做衣服。学徒期间,由于经常无端挨打,张水福无奈离开漳州远赴南洋做人力车夫。数年后,张水福回国归乡,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地地道道”的“大吴”女村民吴省,两人喜结连理。不久,吴省生下长子张清其,也就是张清泉的大哥。随后几年,张水福依旧在南洋打工,每个月为家乡的妻儿寄来生活费。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经常有孩子被偷或被抢,大哥出生后,父亲担心孩子安全,只好回国重新开始。”张清泉回忆,父亲回到惠东后不再拉车,而是买了一部裁缝机并租下房子制售衣服,虽然收入微薄,但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为了让五个孩子吃得饱,父亲先后打过数份工:裁缝师傅,沿街叫卖的肉贩,甚至50多岁重新当学徒工学做水桶。

“那个年代,能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幸福,很多家庭缺米少粮,不得不忍饥挨饿!”张清泉说,困难时期很多家庭抗不过去,而正是母亲的坚强勤劳、父亲的高瞻远瞩,使得五个孩子不仅全部生存了下来,家中男孩子还有书读。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1952年前后,母亲一个人挖了三口池塘栽种水稻,那一年惠东遭遇罕见的严酷灾害,粮食受冻产量锐减,全村人没有粮食可吃,而他家却麦浪滚滚!“担心麦穗被人偷割,我们还要轮流值守。”

轰动:一家两代人 均娶“仇姓”女

1935年,张清泉的大哥张清其呱呱坠地,成为家中第一个孩子。父亲张水福颇有眼光,决定栽培子女,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成大器。而事实上,张清其和张清泉确实做到了,前者成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后者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成为惠安开成建筑职业中专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新中国成立前后能考上高中的不多,能够考上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张清泉自豪地说,大哥张清其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能力突出而留校教书育人,婚后全家迁至福州。

张清其大学毕业后,经父母安排与媒人介绍,与“大吴”女子吴秀妹相识并结为夫妇。“在上世纪60年代,‘张坑’和‘大吴’通婚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到我哥哥结婚那时候,一部分村民因私人恩怨仍心有芥蒂,少数村民已经逐渐看淡互不通婚的束缚。”

一家子两代人,父亲和长子分别娶了“大吴”的女子,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金婚:相濡以沫五十载 子孙满堂享天伦

“从结婚到父亲先走一步,50多年来,父亲和母亲虽然从未说过一句很浪漫或很甜蜜的话,但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新中国成立前的困难时期,也同享子孙绕膝的清闲晚年,其间有苦有甜有笑也有泪……”张清泉说,父亲与母亲婚龄50多年,即如今所谓的“金婚”,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抚育儿女,夫妇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一生。据介绍,张水福1984年去世,享年79岁;吴省1993年去世,享年84岁。

至于大哥张清其,张清泉说,大哥和大嫂结婚数十年,生活美满,子女事业有成。2000年,大哥张清其去世,享年65岁。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时俱进地说是‘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虽然平凡但很感恩……”张清泉噙着泪花说,年少时他也吃了不少苦,他赶上了新中国成立这个好时代,让他可以拿起课本,从此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