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频道>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第13期
http://wmf.fjsen.com  2013-01-23 17:20:18 来源:省委文明办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把手谈创建〕

 

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  梁伟新:

以文明的力量推进“五个武夷”建设

 

一、明确目标,全力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同时还拥有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众多国家级品牌。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更是加快建设优美武夷、活力武夷、人文武夷、和谐武夷、幸福武夷的应有之义。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民富程度,包括城市建设和管理,包括城市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可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拿出锲而不舍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创建不动摇,就一定能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新局面,就一定能为推进武夷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软硬并进,建管结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硬件的完善,也要强化软件的提升。我们要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及操作手册的内容,围绕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创城责任书》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创新举措,全面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硬指标、硬任务。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是指城区,也包括度假区和景区。去年,我们以“大干100天,迎接茶博会”为契机,高标准实施度假区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今年又完成了度假区到机场路段的拓宽改造,全面提升度假区的整体形象。城区立面改造已列入计划,争取在2014年前完成。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累积了一些“欠帐”,这些“欠帐”既是城市居民所需,又是文明城市的检查项目。比如,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社区居委会的用房和居民的活动场所等等,这些“欠帐”都要还。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重点推进武夷大道、百花路、崇安街、三洲路等的改造,要逐步解决12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和社区居民活动用房,确保每年解决一批关系民生、关系城市形象的实际问题。在场馆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馆建设,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倒排工期,全力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在2014年总评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市政设施方面,重点加强对城区和度假区市政设施的维护,对破损的电话亭、报栏、护栏、窨井盖、路灯、垃圾箱等公用设施,该修的修,该换的换,并加大巡查和维护力度,确保各项市政设施功能完好,切实让广大市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二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个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的环境、形象、品位往往取决于管理的成效和细节。近年来,武夷山市通过文明创建,城市面貌尤其是景区和度假区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但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相比,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下一步,要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从城区和度假区市容维护、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难点部位突破,加快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倒、占道经营等行为,要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治理,切实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促进市容市貌明显改善。要加快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抓紧完善城市卫生保洁、户外广告、商业门点、公共交通、车辆停放、社区服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权责下放、人力下沉”,做到常态管理、长效治理,切实解决个别领域、个别环节管理缺位的问题,比如,从2009年就启动的“门前三包”责任制,为什么没有落实下去?一定要查找原因,发现问题,着力解决。要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和市民巡访团的监督作用,建立定期巡查督促机制。创城指挥部要组织各职能部门,每月开展一次现场点评,促进各职能部门履行责任,提高创城实效。

三要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文明之本。只有市民素质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才有坚实基础,文明创建成果才能长久巩固。今年,武夷山市启动了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截止11月底,已有5000多人参加了市民素质培训,其中包括个体工商户、出租车司机、导游员、窗口行业等工作人员。培训项目包括“了解我们的共同家园”、“做文明有礼的武夷人”、“志愿服务与温暖社会建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等12个课程。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持续下去,每年培训几千人,把创建“文明城”与培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引导广大市民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文明、守礼仪的良好氛围。推进文明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活动,通过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要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抓好幼儿园、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的文明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文明习惯,争当文明行为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维护者。要切实加强文明劝导,旗帜鲜明地宣传引导,让广大市民知晓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文明行为、什么是不文明行为,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舆论等手段,制止不良行为和不文明陋习。公安、工商、执法、卫生等有关部门要拿出硬措施和好办法,切实加大对损害市容市貌、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的整治力度,该管的管,该罚的罚,该曝光的曝光,切实通过综合的手段、有效的监管,来共同维护文明秩序,维护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

三、群策群力,共促共为

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全民动员,全体动手,合力攻坚,形成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一要摆上重要位置。“千斤重担众人挑”,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项目开发一样,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突出位置亲自抓,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突出抓重点、抓特色、抓薄弱环节,拿出足够的精力,深入一线指挥工作。各部门要主动扛责任,把责任分解下去,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全力抓好落实。

二要坚持齐抓共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单位要主动联系、主动负责,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搞好组织协调,有效推动工作落实。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群众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形成各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是创建工作的主体,也是创建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文明城市创建需要全民动员、全市参与。宣传、新闻部门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开辟专栏专版、策划专辑专题,搞好消息报道、言论评论、访谈座谈,进行大力度、广覆盖的宣传动员,使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创建工作上来,使广大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农村群众、学校学生、部队官兵等都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创建活动,人人都为创建做贡献、添光彩,真正体现创建为民、群众创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正在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武夷山来说,是一个推动,抓好创城工作,改善的是环境,树立的是形象,提高的是素质,受益的是群众。让我们每一个武夷山人都自觉投入到创城工作中来,为“五个武夷”建设凝聚最有力、最文明的力量。

(本文系梁伟新同志11月29日在武夷山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 [17] 下一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李琰之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