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福州女人
东南快报讯(记者寇思琴通讯员朱肖肖)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排列在一起,你可以看到20世纪初福州港口密布的船只,福州老万寿桥的沧桑,马尾罗星塔的高耸,鼓山涌泉寺的娴静,水上疍民的连家船,福州妇女的三把簪头饰……
下周二,在省档案馆新馆开幕的“流年似水——外国摄影家眼中的闽江与福州”老照片展,将展出清末至民国时期外国摄影家拍摄的福建老照片近百幅,其中还有美国杜克大学授权提供的老照片25幅,另还有15件记录福建早期历史影像的画籍。该展览的展期将持续到2013年3月。
据介绍,福建是摄影术在中国的登陆地之一。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许多外国使节、传教士、商人、旅行者纷至沓来。他们带来了刚刚发明的摄影技术,把闽江和福州作为其观察、记录中国的重要窗口,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以独特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闽江和福州的风光地理、人文风俗和社会百态,为我们留下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
但早期记录中国的照片基本都流散于国外,加之后来的战乱,摧毁了国内的影像资料,并割裂着中国的影像历史。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就这样在岁月的流逝和政治的挤压下,被人为屏蔽和无意忽略了。
2009年,当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得知北京某机构有一批清末至民国时期福建老照片资源时,他们便开始联系该机构并策划本次展览,前后花费了三年的时间。省档案馆工作人员称,老照片作为一种视觉文本,对历史记录的真实性与生动性,是其它任何记录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保证此次影展和资料收藏的质量,本次展出的影像全部出自原版底片或照片,并采用国际博物馆的收藏标准制作了仿蛋白和仿铂金展览照片。
过去福州疍民以舟为家
“连家船”
过去是福州水上疍民的家
在省档案馆收集到的老相片里,一张日本摄影师拍下的“连家船”,引起了“老福州”郑子端的兴趣。
郑老解释,老照片里的“连家船”其实就是当年福州水上疍民的家。“疍民”即福州人对水上居民的俗称。郑老称,《福州地方志》下册里就有记述“疍族生活船上,善于造船、制盐,惯于捕鱼、采珠,营水上运输。”
郑老儿时听过不少疍民的故事,他说疍民长年生活在水上,习水性、善泅泳,能计算潮水起落的时间,以安排捕鱼,讲究技法。他们以船为家,讲究船上清洁、卫生。所穿衣物,以蓝、黑色为多,间有褐色,多是用粗布自己缝制的。妇女衣襟上常镶有玄色布条寸余宽,梳田螺髻,髻尾朝天,插“三把簪”。
“后来,水上人家喜逢盛世,已到岸上盖渔村、建新楼,过着定居的生活了。”郑老说,疍民摆脱以舟为家的生活后,“连家船”就成为历史陈迹了。
1918年一美国人拍下的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老照片
牵出鼓山为“中国第一法窟”的传说
一直以来对福州民间信仰颇有研究的王老先生,被一张1918年美国人拍下的鼓山涌泉寺的老照片吸引了。
王老说,过去老照片里的鼓山涌泉寺,在日本佛教信徒的眼里,可谓是一块宝地。王老称,有史料记载,1929年春,日本常盘大定博士率领助手多人来华调查佛经,他们发现未被日本收录的鼓山藏经多达61种,当时便赞叹鼓山为“中国第一法窟”。
据传,当时涌泉寺里藏有一部《延祐.大藏经》。最初这部经书便只印37部,至民国年间,全国只有福州鼓山涌泉寺和山西太原崇善寺有藏本,而且都已残缺不全,在佛经中被列为“稀世珍宝”。日本曾有人私下以“黄金等重”的高价,交换这部残缺不全的佛经,被当时的涌泉寺方丈虚云严词拒绝。
网友小池拍下的新万寿桥,即今天的福州解放大桥
老万寿桥
万寿桥新旧貌对比
“80后”网友小池,看到了省档案馆即将展出的老万寿桥照片后,感到似曾相识。接着他找出了自己通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网站下载的一张老万寿桥相片,发给我们。这位年轻小伙子对福州老建筑很有感情,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收集新老建筑的对比照。看到了省档案馆收集到的老万寿桥相片,他向我们提供了他去年在相同角度拍下的万寿桥新颜,也就是现在的解放大桥。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2-12-05迎国际志愿者日 200名志愿者为福州老年人解闷
- 2012-12-05福州警方“拔塞行动”继续 虚线上加塞一样要处罚
- 2012-12-05福州多项政策扶持创业毕业生 提供无偿创业指导
- 2012-12-05福州3个渠道筹措生育关怀专项资金 已筹集近1.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