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记者在位于秀峰路象峰村的500KV变电站见到曾慧敏时,她正和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对新项目最后进行数据调试。这个个子不高、一脸青涩的24岁女孩,是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的“创新之星”,12项创新成果、2项专利授权让她成为小有名气的“职工发明家”。在今年的第七届国际发明展上,曾慧敏的“电网输电线路智能保护技术”项目获得“泰斯拉”发明奖。
近年来,福州市职工在全国发明展上屡创佳绩。今年选送的83个项目共摘得19金27银17铜,获奖比例达到75.9%,金奖和专项奖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福州展团连续六年被评为优秀展团。据市总工会介绍,今年参展的项目中,已有42个项目实现产业化,创造经济价值突破6.19亿元。
职工创新之所以出现“奖牌翻番、效益翻倍”的“乘法效应”,靠的是主办单位的“减法思维”。
2000年,市总工会首次举办职工科技节活动,职工节能减排行动、职工合理化建议等品牌活动超过17个,但几年下来,项目少有新意。“一味做加法,失去的将是发展的后劲。”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湘国表示,只有做好减法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个“减法”,就是整合品牌。从2007年开始,专业性较强、内容相对单一、职工参与度低的“老品牌”活动逐渐从职工创新体系中分出去,17项品牌活动被整合成了一项“集百家之所长”的职工创新品牌——福州市职工“金点子”大赛。大赛当年就征集到职工“金点子”6万余条,为这个年轻的品牌赢得了“开门红”。
职工创新的平台搭好了,为了吸引更多职工上台唱戏,市总工会为自主研发项目提供创新基金、聘请知名专家“名师辅导”、为潜力项目宣传推广,5年来累计征集职工“金点子”24万条、推荐2488个项目参加展会,1843个项目摘得奖项,全国职工创新的大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福州“好声音”。
另外,市总工会还积极建立职工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获得优胜的选手给予物质奖励、经费扶持、优惠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同时,推动职工创新成果向机械制造、光电一体化、轻工纺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形成推动发展的“创新合力”。通过实施“职工创新转化工程”,项目对接转化效益凸显。在已建立的创新项目数据库中,项目转化比例高达70%,其中在工会的帮助下对接成功的项目有53项,合同金额32.1亿元。
(福州日报记者 黄璐聪 通讯员 李润钊)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