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增刊)
福建省文明办 2012年10月15日
按:9月27日,漳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在长泰县召开。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荣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直有关部门和长泰县领导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了发言。现将许荣勇、黄江辉、张慧德、黄仲芳等4位同志的讲话摘要,以及长泰县岩溪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
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许荣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党的十七大以来,漳州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日益深入。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形势政策教育,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激发出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热情。二是群众性创建活动日益拓展。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评选、“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等活动,广大农民群众道德素质、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培育和树立了一批创建工作典型,一县、二村、三镇(长泰县,角美、港尾、岩溪镇,陈城镇澳角、港尾镇卓岐村)荣获全国文明县城、镇村称号;23个镇、21个村荣获省级文明镇、村称号;61个镇村荣获市级文明镇、村称号;创建宣传文化中心户11000多户、市级十星文明户321户、五好文明家庭69户、省市县三级美德在农家示范点63个、美德特色家庭4205个,创建活动农户参与率达95%以上。三是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加快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加强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的乡村文化广场、“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坚持把农村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社会秩序、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全市93个乡镇、1376个村开展这项活动,有力推进了村镇绿化、美化、净化,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可以说,近五年是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深化拓展、整体推进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的五年,也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农村环境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
今天,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建设创业创新又富又美新漳州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4点意见。
一、紧贴时代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体现时代特点、突出农村特色,让农民群众更好地感知领悟、遵守践行。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农民,用农民看得明白的读物、便于参与的活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帮助农村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宣传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中央和省、市的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形势,全面掌握政策,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为建设美好幸福新生活而努力奋斗。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以“公共生活好习惯”为主题的道德促进行动,努力构建互助互爱、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紧贴农村实际,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不断丰富创建内涵,突出创建重点,形成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深化文明村镇、文明户、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文明农贸市场等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明示范村、一批十星级文明户、一批农村文明集镇、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典型,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全市40%以上的县城建成省级(含国家级)文明县城,30%以上的乡镇建成省级文明乡镇,50%以上的乡镇和30%以上的建制村建成市级文明村镇,50%以上的建制村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要深化城乡共建共创活动,健全以城带乡、城乡共创长效机制,结对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开展科技培训、发展社会服务,广泛动员各种组织和人士到农村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引导建立乡镇和村级志愿服务队伍,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紧贴农民需求,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要牢牢把握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紧贴民生改善,全面整治村容村貌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义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工作部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强化配套功能、方便群众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镇村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协调,以乡镇规划带动村庄规划全覆盖。要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邮政、通信、电力、环卫、市场等建设。要继续深入开展村容整治行动,坚持“家园规划、家园整理、家园清洁、家园绿化”四位一体,发挥全市110个市级、200个县级村容整治示范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抓好农村环境全面整治。要健全农村环卫工作长效机制,把农村卫生整治状况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考评指标,推动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较大改观,努力实现“田园风光、生态环境、和谐新村”的目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农村发展全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创新又富又美新漳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黄江辉:
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漳州农村文明创建水平
一抓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领导格局。市文明委成立了由宣传部、文明办、综治办等2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职责、会议形式及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县(市、区)把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各镇村积极贯彻落实,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予以推进。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惠农资源协同运作,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合力。宣传、体育、文广新等部门大力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发展农村舆论宣传和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治、公安等部门深入推进农村平安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范体系,改善治安状况,增强群众安全感。发改、住建、国土、规划等部门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列入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办、教育、科协、人社等部门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信心和本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励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抓共建,推进“文明和谐村”建设。市文明委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新途径,在认真总结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深入开展“文明和谐村”创建活动,成立了由市经贸委、市建设局等1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文明和谐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开展城乡共建文明和谐示范村活动的意见、通知和考评细则,赋予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新内涵,拓展创建活动新载体。在全市组织开展以城乡共建为主要抓手,以“五定”、“四带”、“四捆绑”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单位挂钩共建活动(“五定”即定各村创建规划、定共建协议、定包村领导、定发展项目、定工作措施;“四带”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点子、带着项目;“四捆绑”即实行责任、工作、任务、目标“四捆绑”),组织359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全市120个文明和谐创建重点村(每个村由3-4个文明单位挂钩)签订共建协议,结成共建对子。共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从信息、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村大力支持。据统计,我市开展城乡共建活动以来,共建双方已投入共建资金8000多万元,组织实施共建项目70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和谐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机关和乡镇(村)基层干部队伍思想素质建设,推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市各级陆续开展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等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宣讲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进一步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二是突出社会公德教育。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教育,广泛宣传福建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普及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和《乡风文明公约》。近年来,全市开展道德宣传教育5000多场(次),赠送发放《漳州市文明礼仪手册》宣传资料3万多册(份),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信息、美德、法律等“六进农家”活动3000多场(次)。组织“道德模范”、“感动漳州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全国见义勇为、抗洪救灾英雄”欧建成、欧南成;省级道德模范、“感动漳州人物”李雅娟、林建宗等一批来自农村的先进模范人物。有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学习和争当道德模范。三是突出农村新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等“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木板年画、奇石和地方文明小戏等民间民俗文艺项目,大力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农村特色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已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农家书屋350个,农民乐园86个,完成126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9个乡镇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和4000多个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四是突出法制宣传教育。法院、检察院、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在广大农村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栏,开设法律咨询点,向农民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讲座,增强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抓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村容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家园规划、家园整理、家园清洁和家园绿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住建局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编制10个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图集,免费发放农村推广使用,以点带面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单元式和联排式住宅,即节约土地资源,又改善了“有新房无新村”的状况。目前,全市已有6批共113个乡镇、1486个村,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垃圾治理率乡镇达100%、村达89.4%。
五抓科技,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各级各部门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整合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市海洋渔业局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渔业科技推广网络,启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515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2万养殖户,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市供销社成立了中国总社漳州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站,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和鉴定,使学员专业知识有明显提高。市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农村脱贫奔小康、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富民”效应彰显。市农办、科协、人社局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培训,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经济头脑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抓民生,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各级各部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就业、安居、社会保障、扶贫解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重点问题出发,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市财政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预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95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2%,筛选上报支农项目400多个,共争取上级专项补助6.28亿元。市卫生局以医改为动力,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全市参合率达到99.73%,住院政策补偿比例达到70 %以上,农民住院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市教育局大力推进“绿色校园、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把农村学校打造成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花园式学校。目前,全市已建立“绿色校园”160所。市交通局着力解决农村群众“乘车难”问题,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14条,投入客运班车454辆,实现全市113个乡镇开通客运班车。文广新局认真抓好“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建设,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11%和99.12%,使农民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七抓特色,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民群众互帮互助、满足自我需求为主要方式,在农村大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村民会议、村务公开栏、有线广播、闭路电视等渠道,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和宣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福建省百万志愿者学雷锋十大行动”暨“漳州市万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广大机关干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特别是帮扶农村贫困、残疾和孤寡老人,在社会上形成人人支持基层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市妇联着力推进美德进农家活动,深入开展“爱心妈妈”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全市有4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结对关爱。市红十字会开展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主的“关爱生命”、“红十字百村行”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长泰县委书记 张慧德:
以农村文明创建引领长泰新农村建设
几年来,长泰县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与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相促进,与深化拓展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生态县、森林县城“五城同创”活动相统筹,城乡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岩溪镇获得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全县所有乡镇都进入省级文明乡镇行列,43个行政村被评为文明村,文明村镇覆盖率占到67%。
一是以德育人提素质。组织评选“道德模范”、“十佳孝子(媳)”、“十星文明户”和“身边好人”,蔡连凤、梁蓉、林水成相继荣登中国好人榜,林坂勇、林束发荣获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徐清华、陈国海等多人获得感动漳州人物荣誉称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推动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培育新型农民,加大科普知识宣传,评选信用村、信用户,组织创建文明县城、“留田园风光、建生态之城”等专题文艺“三下乡”活动,建立上蔡村村级志愿服务站,教育广大农民知荣辱、树新风、讲诚信,争做讲文明、知礼仪、守法纪、懂科学的新型农民。
二是以文化人引风尚。在全市率先完成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全县各乡镇场均建有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建成文明乐园、乡村公园45个,村级宣传文化中心15个,文化中心户700个,农家书屋39个。56个村完成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基本配套了篮球场、门球场、排球场等设施,岩溪、枋洋、陈巷等3个乡镇建设了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村村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活动需要。实施文化育人,注重培育文化特色村,形成了城关龙、溪东狮、京元球、珠坂戏、鹤亭木偶、金里书法、珠浦剪纸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主题,先后策划举办了舞龙狮、龙舟赛等一系列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发展文化旅游,把山重村“赛大猪”和珪后村“下水操”等传统民俗,演绎成为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创业以及忠、义、勇精神的民俗活动。鼓励精品创作,繁荣民间文化活动,发掘创作了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引导民间文化活动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是以城带乡促成效。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县直机关单位以及军警加盟城乡共建,采取单位挂钩共建、银村共建、村企共建、军警民共建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县委确定每个县直单位挂钩联系一个行政村,明确责任和任务,把共建成效列入县直单位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和评价文明单位晋档升级的重要条件和依据,确保挂实钩、出实效。县文明委每年选择一批文明和谐村与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共建,突出文明乐园、村容整洁、社会事业等重点,并签订《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协议书》,文明共建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四是以工促农齐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对接特区、项目带动”三大举措,依托近郊区位、绿色生态等优势,在城乡规划、产业合作、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生态旅游、文化发展等产业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幅、进度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尤其是坚持作为全市“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试点,将全县的城镇、工业带、旅游区整合为一个大生态园、大文化园进行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建设、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县城文体中心、省级小城镇试点等一批组团项目,顺利通过省市拉练检查,被省领导批示为重点推广的村庄环境整治典型,上升为实现“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一种模式,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县份,代表了目前国家较高的生态水平。
下阶段,我们将以这次工作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兄弟县(市、区)的经验做法,奋发进取,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齐抓共管、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检查监督等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群众道德风尚、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水平不断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为落实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长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黄仲芳:坚持“四个突出” 建设生态之城
一是突出项目运作。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为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创意文化发展等重点建设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到五大战役、十大竞赛活动中,确保农村文明创建有成效、有亮点。列入“五城同创”。与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生态县、园林县城、森林县城等“五城同创”活动捆绑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县份,代表了目前国家较高的生态水平,文明村镇覆盖率67%,岩溪镇成为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环保、安保等一批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农村等级水泥路、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人口计生连续九年保持全省计生一类达标先进县,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村住房统保,城乡群众、干部职工收入明显提高,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全省前列。列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中华汉文苑、龙人古琴文化村等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特色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企业、新兴文化企业,精心包装“慢客村、慢客园、慢客岛”等一批以“慢生活”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成功申报注册慢(漫)客系列商标36件,实现文化与旅游和谐互动。
二是突出打造精品。坚持把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作为推动乡风文明的民生综合工程、新农村建设抓手,把乡村、田园、山林、水域等统筹起来规划,与经济发展、村庄环境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等工作捆绑开发,整合为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片区提升、小水利开发、小社区配套、小产业发展等“六小工程”,突出以山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为基底、以路为骨架,开展“三村、四路、五区”重点示范区域集中整治,涉及5个镇(区)、13个行政村,线路总长44公里,实施“搬、拆、建、绿、整、改”等6大类、235个子项目,探索建立“美、用、管、合、简、富”等长效机制,挖掘一派富足和谐、舒适安逸、美观整洁、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风景,初步体现“显山、露水、秀村、融绿”田园风光效果,实现“山青林茂、水体良好、道路明畅、良田飘香、村庄秀美、厂区景化、城镇宜居”的目标要求,顺利通过省市拉练检查,被省主要领导肯定为全省典型,上升为实现“三个更加福建”的一种模式,在全省进行总结宣传推广。
三是突出完善机制。坚持从机制入手,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取得实效。活动常态化。县、镇两级都设立领导小组、专门机构,组建149名县、乡、村三级时政宣讲员队伍,设立172家文明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农技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行军民共建、城乡共建、结对共建等多种模式,做到每个乡镇、每个单位、每个村都有一支专门队伍在抓文明建设。投入多元化。逐年增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财政预算,充分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娱活动开展等,形成滚动投入、滚动产出的良性循环。宣传立体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流动宣传车、文艺演出、公益广告等手段和阵地,在主要街道、重点场所设立公益广告宣传牌、悬挂创建标语等,广泛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要求、典型,做到有声、有色、有影。
四是突出群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充分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城乡文化。深入开展“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赛、冬之戏”系列文体活动,开展文化乡镇、文化村庄、文化企业等创建活动,在重大节庆、纪念日举办元宵焰火晚会、龙舟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活跃地方特色文化。同时,重视外来工文化生活,完善文体娱乐设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不断丰富外来工文化生活。深化公益活动。开展无偿献血、慈善助学、情系灾区等爱心救助活动,全县慈善事业蔚然成风。特别是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志愿者协会及基金会,每年都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各种便民利民活动,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有162支、人数1.26万人。树立道德导向。注重挖掘典型,表彰先进,用模范引领风尚、形成导向,先后表彰两届县级道德模范和一批十佳好人等活动,有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福建好人榜”,2人被评为漳州市道德模范,2人被评为2008年度、2009年度感动漳州人物。
几年来,长泰县注重用现代文明引领传统文化、用创意文化提升产业活力,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城市文明、村镇文明互相促进,促进了文化产业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要以这次工作会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借鉴各兄弟县(市、区)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推动长泰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长泰县岩溪镇“五镇同创”成效显著
长泰县岩溪镇是首批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 “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先后荣获5个国家级、13个省级、36个市级荣誉称号。2005年和2009年连续两届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村镇”。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中,该镇将“培育融合发展元素、突出闽南特色、体现田园气息的宜居城镇文明之乡”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国文明村镇”的创建标准进行细化、量化,构建“文明村镇、生态乡镇、卫生乡镇、绿色乡镇、省级小城镇”“五镇同创”的格局。通过多年的努力,岩溪镇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全镇上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
在创建中,不断改善人居,打造温馨宜居小城。围绕“生态宜居工贸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和“不求大求精品,不求全求特色”的建设理念,推进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先后编制12项城镇规划,拆迁旧城、旧村54.6万平方米,征用城建用地780.45亩,修建镇区道路27公里,重建桥梁6座,全面拉开“三横六纵”的镇区交通框架。成功突破旧城改造难题,统规统建顶安小区100套联排房、272套公寓房,配套建设60米宽商业街、农贸市场、中心幼儿园、以顶安社区为中心的城镇综合体示范区已现雏形。建设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以及江滨公园、锦溪公园、天妃园等3座城镇公园,架设路灯14.2公里,完成26处夜景工程,构建连接城乡的绿水、绿化景观带,为群众营造出一个“环境整洁、设施齐备、生活便利”的宜居环境,
在创建中,坚持依法治镇,保障社会和谐有序。整编扩充城监中队,组建交警中队、文明劝导队,全天候、全方位巡查,拆除镇区防盗网,整顿违规摊点、店外店、规范车辆停放秩序,设立环卫站及村级保洁队,发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家园清洁、村容整洁行动,促进群众逐步摒弃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积极推进“平安创建”,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岩溪派出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岩溪法庭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岩溪司法所被评为“全省先进司法所”,司法所长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该镇被评为2007-2010年漳州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加快基层民主进程,珪前村“五要工程”受到省委孙书记的高度评价。
在创建中,注重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协调城乡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推动小城镇建设领域向农村延伸,新建通往各自然村、偏远山区水泥路55公里,实施地灾点整村搬迁重建项目4个,建成乡村公园6座、三农服务中心1个、老年人门球场2座、农家书屋3个、乡村阅览室11座。特别是上蔡村,实施管线下地,推进立面改造,推动“四旁”绿化,建成上蔡乡村公园、农贸市场,配套亮化、美化、净化工程,逐步成为“房屋美观、环境整洁、配套完善、自然生态”的宜居新村,群众生活更幸福、心气更顺畅,社会更和谐,得到省委孙书记的充分肯定,成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模式之一。另外,坚持每年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为全镇600多户失地农民办理了失地农保,实现新农保参保率95%以上,最大程度实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在创建中,突出统筹协调,优化文明村镇内涵。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支持岩溪学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3个校安工程。优化医疗环境,二医院建成妇幼防疫综合楼,计生服务所被评为国家级中心服务站、省一级优质服务所。注重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全镇3个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6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丰富道德实践载体,深化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孝子贤婿”、“孝媳贤女”、“绿色家庭”、“幸福家庭”等创建活动,多位村民在各类道德模范评比中多次上榜,林水成被评为“中国好人”。“三公下水操”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级文明创建热情高涨,湖珠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珪后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其余9个村均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在创建中,培育支撑产业,夯实文明创建基础。2007年,创办岩溪工业集中区,规划发展轻工制造、机械制造、文体用品、水暖卫浴等“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工业区扩大至3550亩,主干道与福广高速公路岩溪互通口对接相连,现有落户企业60多家,总投资超40亿元,海大饲料、翊辰菱镁等10家投资上亿元企业及郎都卫浴、伟士体育用品等2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相继入驻,工业经济进入蓄势突破、成型聚变的关键期。同时,培育了董湖茶叶等一批农业企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壮大长泰芦柑、无公害蔬菜、有机茶叶等3大特色基地,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增效,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6年接近翻番。
下阶段,岩溪镇将进一步抓好小城镇建设,抓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成效,展现全国文明村镇风采,努力打造出一张城镇文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闽南特色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的城镇名片,力争成为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