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黄江辉:
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漳州农村文明创建水平
一抓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领导格局。市文明委成立了由宣传部、文明办、综治办等2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职责、会议形式及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县(市、区)把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各镇村积极贯彻落实,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予以推进。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惠农资源协同运作,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合力。宣传、体育、文广新等部门大力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发展农村舆论宣传和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治、公安等部门深入推进农村平安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范体系,改善治安状况,增强群众安全感。发改、住建、国土、规划等部门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列入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办、教育、科协、人社等部门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信心和本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励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抓共建,推进“文明和谐村”建设。市文明委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新途径,在认真总结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深入开展“文明和谐村”创建活动,成立了由市经贸委、市建设局等1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文明和谐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开展城乡共建文明和谐示范村活动的意见、通知和考评细则,赋予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新内涵,拓展创建活动新载体。在全市组织开展以城乡共建为主要抓手,以“五定”、“四带”、“四捆绑”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单位挂钩共建活动(“五定”即定各村创建规划、定共建协议、定包村领导、定发展项目、定工作措施;“四带”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点子、带着项目;“四捆绑”即实行责任、工作、任务、目标“四捆绑”),组织359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全市120个文明和谐创建重点村(每个村由3-4个文明单位挂钩)签订共建协议,结成共建对子。共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从信息、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村大力支持。据统计,我市开展城乡共建活动以来,共建双方已投入共建资金8000多万元,组织实施共建项目70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和谐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机关和乡镇(村)基层干部队伍思想素质建设,推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市各级陆续开展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等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宣讲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进一步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二是突出社会公德教育。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教育,广泛宣传福建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普及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和《乡风文明公约》。近年来,全市开展道德宣传教育5000多场(次),赠送发放《漳州市文明礼仪手册》宣传资料3万多册(份),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信息、美德、法律等“六进农家”活动3000多场(次)。组织“道德模范”、“感动漳州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全国见义勇为、抗洪救灾英雄”欧建成、欧南成;省级道德模范、“感动漳州人物”李雅娟、林建宗等一批来自农村的先进模范人物。有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学习和争当道德模范。三是突出农村新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等“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木板年画、奇石和地方文明小戏等民间民俗文艺项目,大力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农村特色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已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农家书屋350个,农民乐园86个,完成126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9个乡镇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和4000多个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四是突出法制宣传教育。法院、检察院、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在广大农村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栏,开设法律咨询点,向农民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讲座,增强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抓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村容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家园规划、家园整理、家园清洁和家园绿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住建局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编制10个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图集,免费发放农村推广使用,以点带面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单元式和联排式住宅,即节约土地资源,又改善了“有新房无新村”的状况。目前,全市已有6批共113个乡镇、1486个村,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垃圾治理率乡镇达100%、村达89.4%。
五抓科技,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各级各部门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整合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市海洋渔业局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渔业科技推广网络,启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515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2万养殖户,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市供销社成立了中国总社漳州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站,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和鉴定,使学员专业知识有明显提高。市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农村脱贫奔小康、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富民”效应彰显。市农办、科协、人社局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培训,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经济头脑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抓民生,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各级各部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就业、安居、社会保障、扶贫解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重点问题出发,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市财政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预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95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2%,筛选上报支农项目400多个,共争取上级专项补助6.28亿元。市卫生局以医改为动力,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全市参合率达到99.73%,住院政策补偿比例达到70 %以上,农民住院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市教育局大力推进“绿色校园、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把农村学校打造成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花园式学校。目前,全市已建立“绿色校园”160所。市交通局着力解决农村群众“乘车难”问题,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14条,投入客运班车454辆,实现全市113个乡镇开通客运班车。文广新局认真抓好“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建设,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11%和99.12%,使农民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七抓特色,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民群众互帮互助、满足自我需求为主要方式,在农村大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村民会议、村务公开栏、有线广播、闭路电视等渠道,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和宣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福建省百万志愿者学雷锋十大行动”暨“漳州市万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广大机关干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特别是帮扶农村贫困、残疾和孤寡老人,在社会上形成人人支持基层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市妇联着力推进美德进农家活动,深入开展“爱心妈妈”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全市有4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结对关爱。市红十字会开展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主的“关爱生命”、“红十字百村行”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