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重点播报 > 正文
蓝色家园——福建海岛乡镇行 湄洲镇

2012-11-07 09:4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祖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

守护神像的八旬老人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金碧辉煌的妈祖祖庙建筑群徐徐展现在眼前,依次是正殿、朝天阁、钟鼓楼……另一端则是新建的可容纳万人的天后广场,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在这里演出过……

从宋元以来的“万方来朝”,到“文革”中的片瓦无存,再到如今的气势恢宏,有一位略带传奇色彩的湄洲女见证了它的起起落落。她曾经冒险保护过南宋金丝楠木妈祖雕像,使之躲过“文革”浩劫;她最早在岛上向银行申请贷款、集资买地修建祖庙;她第一个主动牵线,力促两岸“三通”;她还是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传承人。

在香火缭绕的祖庙寝殿,记者见到了这位如今已有83岁高龄的老人——林聪治。她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在她用莆仙方言的娓娓讲述中,我们穿越到了半个世纪前——

“我16岁嫁到湄洲镇莲池村林家,在族中女人里排行第八,大家都习惯叫我‘阿八’。”林聪治说,岛上的人都笃信妈祖,那时的祖庙也十分壮观。但是,“文革”一开始,祖庙就被肆意破坏拆毁。“那段日子,我只要一入眠就会梦见妈祖,一醒来就往祖庙跑。”一个深夜,林聪治躲过他人,偷偷把祖庙里最大的一尊妈祖雕像抱回家,藏在自家柴房的草垛里。在当时,这事一旦被人知晓,是要被游街批斗的。对于她的这个秘密,一家人守口如瓶。如今,这尊雕像是全世界幸存的最古老、最珍贵的妈祖像,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存。

“文革”过后,林聪治萌生了重修妈祖庙的念头。当时她已经是岛上有名的“渔网专业户”,最多时年收入近万元。“万元户”毅然扔掉生意,和姐妹们上山修庙。

“那时,拜妈祖还被指为搞迷信。所以,我们只能趁夜晚上山干活。”后来,不断有妈祖信众参与进来,修祖庙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自带干粮,义务投工投劳。

旧殿有多高多宽?大家都说不准。说来也巧,“文革”中旧庙被拆得一干二净,唯独有根横梁被遗落在公社仓库里。“我们假装借东西,连夜把这根梁用土车运到工地上。有了这把原汁原味的标尺,很快就推算出寝殿的高和宽。”林聪治笑着手指头顶的那根大梁,木色暗沉,记录着多年前那场“偷梁换柱”的故事。

林聪治计划着把整座山地买下来,修建一个宏伟壮观的妈祖建筑群,所需经费十分惊人。“我想到了银行贷款,脚都跑出了血泡,硬是把115万贷款拿到手。”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加上政府的投入和海内外信众的助力,如今,妈祖祖庙建筑群殿阁纵横、蔚为壮观。

共同的信仰,使祖庙成为1600万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妈祖信众的精神原乡。身为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常务董事长,她开始为两岸 “三通”牵线搭桥。1987年,数万人次台胞到湄洲岛参加“妈祖千年祭”,促使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l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南天宫组织20艘船共224人,第一次直航湄洲岛朝拜妈祖,首开两岸阻隔了50多年来的先河。“那天,湄洲岛人山人海,台湾同胞三步一磕头、两步一回首,那种虔诚,让我终身难忘!”

尽管年事已高,林聪治依然忙碌。“我这一生,和妈祖结下了太深的缘分!”如果说妈祖是促进海峡两岸民众交流的一座金色桥梁,那么,这位智慧坚韧的湄洲女,就是守望金桥的使者。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