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重点播报 > 正文
龙舟:紫泥人的百年记忆

2012-11-01 08:4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加强海岛开发建设与保护,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新亮点。

蘑菇伞撑起的日子

穿行于紫泥,许多农户家旁的建筑,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六七米高的房子,四面密布着数十个小窗户。知道是什么吗?那可是不少紫泥人的聚宝盆——蘑菇房。

在紫泥镇城内村,当地人说,“很多紫泥人是先建菇房,再用菇房赚来的钱,在菇房边盖起了自家的楼”。2011年紫泥镇的蘑菇种植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种植的农户有2500户。

10月中下旬正值紫泥新一轮蘑菇种植的开始季节,随处可见在菇房外劳作的菇农。

城内村的老林夫妇有500平方米的菇房。他们和前来帮忙的弟弟两口子忙碌了一整天,浑身沾满了污渍,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牛粪枯草味,见我们凑近攀谈,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指着菇房外刚刚翻动过的近3米高的料堆说:“这里面主要是稻草、牛粪。种菇前得翻至少4次,充分发酵后才能移到菇房里,翻一次就得干两天。”

夫妻俩种了17年菇,一双儿女长大都在外地工作了。每年种菇收菇差不多得占他们大半年的时间,正常年份能收入两三万元,其他时间打打零工,这样的日子虽辛苦,但他们知足。

新洋村的林启泉也说,菇房是他们家经济支柱,120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每年能带给他们六七万元的纯收入。1995年到2003年,林启泉曾经到以色列当建筑工人。他说,如今种种菇,偶尔打打零工,儿女承欢膝下,不用离乡背井,这样的生活,他觉得有滋有味。

在紫泥镇镇政府采访时,镇里说,紫泥已有新的规划,将建游艇码头、旅游房地产、酒店……紫泥人的那一栋栋菇房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消失。

可我们问那些紫泥人,“如果有一天不再让你们种蘑菇,怎么办?”他们愣了。

前些天,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发表言论说,检验经济发展质量是不是好,有两条标准:第一,经济的发展是不是改善了民生,是不是使国民幸福?第二,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实现了公平和正义,实现了和谐的社会。

希望紫泥镇未来规划的实施者们,会让没了蘑菇伞的紫泥人,仍有新的遮雨挡风之所。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