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敦煌遗书 千年前人们如何纸上读写
http://wmf.fjsen.com 2012-10-30 16:10   来源:合肥晚报    我来说两句

  今天的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文字打交道: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用圆珠笔写在白纸上,用键盘敲在电脑的屏幕上……同时,我们读书、看报、用电脑和手机在完成着阅读。可你知道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是怎样书写和阅读的吗?那时候的读写又有着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奇特?作为中国现在留存的早期纸质文物——敦煌遗书,它不但承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容,更传达着我们能够亲见的早期中文在纸上的读写方式。

  壹

  画着神秘乌丝栏的手卷

  不是“一张纸”

  在南京艺兰斋珍藏有两件敦煌手卷,一卷为北魏时期的由东阳王元荣捐资抄录的《大智度论》。另一卷为唐人双面手抄卷。根据敦煌学研究学者黄征教授的考证,这卷双面手抄卷,其中一面应为《释肇断序抄义》(以下简称《释肇序》)失题残卷,而另一面抄写的则是《大乘稻竿经疏一卷》(以下简称《稻竿经》)。

  这部手卷的两面,字体并不相同,内容也不连贯,明显是不同的手笔。那么到底谁先谁后呢?哪个是正面哪个又是反面呢?了解了手卷的制作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难。据黄征教授介绍,不同时期的敦煌手卷样式各有不同,包括字体、纸张的大小、每列的字数以及每张纸的列数,都有自己的固定式样。

  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细节上作出这些让人猜不出原理的规定呢?我们的祖先在读写上是不是太过教条了呢?

  仔细看看这些手卷,就会发现手卷空白处略有发红,那是胶水经过千年的时间洗礼的结果。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整张手卷,并不是一张纸,而是粘在一起的一张张纸条。敦煌手卷较之之前的竹简、木简,就是把竹条、木条换成了纸条,把绳子换成了胶水。

  原来那时候的书写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彼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还看不到半点萌芽,雕版印刷术虽已产生,但它又贵又费事。在敦煌遗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手写卷而非印刷品。更何况我们到现在也没发明毛笔字的涂改液,万一一笔写错,而作为经书又力求美观整洁,那可怎么办?没问题,只要换张纸条就可以了。这种制作方式既方便工人分工抄写,又方便校刊。

  但这些都不是解读正反面的技术关键。关键的因素在于一项我们至今无法破解的技术——乌丝栏。

  敦煌手卷上的纸条是画有乌丝栏的,这种乌丝栏绝非毛笔所画,因为它很细,笔直,而且上下粗细绝无变化,究竟这是一种什么原料,用的是何种工具,今人已经很难复原了。黄征教授推测可能是一种金属或石头打制的薄片所画。在艺兰斋的双面手抄卷上,乌丝栏位于《释肇序》一面,这是《释肇序》是正面的铁证了。然后我们翻开《稻竿经》一面,会发现上面有涂改,也就明白涂改出现的原因了。那是因为当时手卷已经成形,没法重新换张纸条了。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