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敬老爱老
见到老年人不谈“老”
——中国敬老观念悄然生变
“老年痴呆症”拟规范为“阿尔茨海默病”;见到老年人不谈“老”,而是改称“长者”……又逢一年重阳节,与老年人相关的一些称谓悄然发生变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医疗水平提高后,老年人不仅平均寿命延长,其身心需求也日趋多元。专家分析,拒绝“被痴呆”“被老化”,渴望获得更多尊重和自主性,已成为老年群体的共同心声,而社会敬老观念也随之更新。
修辞变化透露社会善意
在一些世俗观念中,一提到老年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老弱病残”,以至于当“老年”这个词与“痴呆”相结合,令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都谈之色变。
安徽淮北的徐玉平多年来陪伴患有这一病症的老伴。她感慨道:“每次带他出去散步,别人一问起,说是老年痴呆,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如果能更名,也算是社会透露的一份善意。”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其中,25%的该病症患者会因羞耻而刻意隐瞒病情。不过,如今这种令老人尴尬难受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已正式更名为“脑退化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用“长者”来称呼老年人。
专家认为,这些修辞的变化,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伦理精神,同时也避免了“老弱病残”等负面的联想,值得借鉴推广。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
年近八旬的翻译家陆谷孙先生开微博为网民答疑解惑,九旬高龄的老艺术家秦怡活跃在中外影坛,最近97岁高龄的上海老画家朱怀新还举办了个人画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说:“老年人之所以在称呼上如此期待被尊重,是因为他们确实能为这个社会贡献更多。过去是追求‘老有所养’,现在是追求‘老有所为’。”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分析,目前,有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继续从事一些与兴趣爱好、社会人脉相关的顾问工作,可以说是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对急需此类帮助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而言,老年人的这些付出,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也是极其难得的,应当鼓励。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