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霓裳丽影春风情——解读中国古代女子装束
http://wmf.fjsen.com 2012-09-29 19:56  李晓勤 来源:太原晚报    我来说两句

  大国风度

  妆与发的修饰,对于妇女而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唐代妇女把发式创新视为一门精绝的艺术,不厌其烦,不厌其繁。细究其变化,竟然包含了梳、绾、鬟、结、编、盘、叠、鬓、接、拧、卷种种系列手法。变化最多,样式最丰富,这是唐代妇女发式特色。从另一方面看,积极探求发式梳编造型形式与规律,全方位引进吸收外来文明,努力大胆创造出新,更是唐代妇女大国风度和聪明才智的体现。魏晋时期出现的“双鬟”,这种作为未出阁少女标志的发式,在唐代被赋予了更新更美的内容,发展出在头两侧结高鬟的飞仙髻、在头顶将分为两束的发股结鬟并下垂扎结尾梢的垂鬟分肖髻、两股发结成鬟垂挂两侧的双挂髻、两股发结成鬟对称平垂的双平髻等多种,甚至在西域流传向中原的过程里还分成丫髻和双鬟髻两类。丫髻拟形,双鬟髻依然是发分两股,梳结为环状,附于两鬓,是盛唐青年女子喜爱的发式。时人有诗记录:“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这种影响一直到五代,花蕊夫人《宫词》记录:“年处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至少到赵宋以前,基本可以判定,梳双鬟髻的年龄在十五岁左右。新疆吐鲁番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中还将双鬟髻分为双环、低环两种,双环梳成一对儿圆环,用丝绢结在头两侧耳朵上方;低环则自然垂挂于脸颊两侧,王建有诗记录:“低鬟转面掩双袖。”丫髻和双鬟髻的区别在于:丫髻是实心发团,未成年时梳,即十四五岁以前,类似于今天的十四岁成人;双鬟髻是空心发环,成年以后由丫髻改梳。到了出嫁后,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玉等首饰,显得富贵华丽、成熟大方。

  唐代妇女创造了众多发式。依据考古研究,从初唐到晚唐目不暇接的发式中,她们更多喜爱的是高髻,就像长安城的黄口小儿童谣里唱的那样,“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唐高祖李渊怪异之余,禁不住向令狐德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于帝王关注妇人之事,令狐德并不感到诧异,想必宫城内部亦是高髻招摇,一反隋态,一切犹如欣欣向荣般。到了晚唐,衣阔髻高之风愈演愈烈,直至成为病态,被白居易讽喻,帝王才下令禁止高髻。唐文宗“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不过收效甚微,高髻的流行甚至躲过了黄巢和朱温的大火,平稳过渡到五代。今考为五代作品、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均着高髻,这种高髻样式在唐代称为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根据《剑桥中国隋唐史》附录,一唐尺略短于一英尺。一英尺约三十厘米余,一唐尺差不多也有二十八九厘米。李贺有诗记录:“峨髻愁暮云”,高大的峨髻与暮云共分晚来愁思,使人顿觉韶光消逝中的凄凉。

  高髻同样出自汉代,但仅供少数宫妃贵人梳用。入唐后,因为对隋代发式的变化动机,使得高髻十分普遍,在广大民间极为流行,并且被秀女巧妇变化出众多样式。史料记载,公元八世纪时,大量人发从中国东北和朝鲜送到了长安。除了巫术使用和药物使用,这么多的人发还要用来制造假发髻,美其名为义髻。义髻启蒙于汉代的巾帼,汉时用木、纸或布帛制作,用时戴于头上。唐人增加了毛发编织一项。元稹《追昔游》中记录:“义梳丛髻舞曹婆。”柳宗元的《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里用“髲髢峨峨”赞美崔氏,髲髢(bìdì),即假发。杨贵妃偏好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安史之乱时玄宗率众出逃,弃物遍地,其中包括杨贵妃的义髻。长安童谣有趣地唱啊唱:“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