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出有名
唐代有趣之人段成式写过一篇《髻鬟品》,其中记录发式不下百余种。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概括起来,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愁来髻、百合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乐游髻、丛梳百叶髻、双挂髻、双平髻、球形髻、扁形髻、堕马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等。唐代妇女发式主要分为髻、鬟、鬓三大类,观察女俑的发型,可以发现基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
丛髻类似于扫闹妆髻,具体做法是在头上饰满小发髻。《唐语林》中写道:“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王建《宫词》记录:“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
半翻髻属于反绾式,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具体做法是把发集于头顶,以帛带结扎发束,然后向前或向后翻绾。有一种梳成双髻并反绾成两把薄刀展舞的样子,被叫做双刀半翻髻。《妆台记》里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那些头发很长的妇女则梳半翻髻后把余发在脑后长长地垂挂下来。对发式的命名所遵循的主要是形貌、手法和材质的忠实记录和幻觉模拟。例如,宝髻或元宝髻是以金银、宝玉、珠翠装饰并做成假髻,乐游髻以宫殿和郊游最佳去处得名,愁髻以贵妃失宠懒妆弄成,螺髻以形似螺而名,凤髻则以所饰凤凰钗获称。发式并配鬓式,鬓式厚薄、疏密、大小、高低各取其胜,诗名有花鬓、云鬓、雷鬓、蝉鬓、丛鬓、轻鬓、圆鬓等,叫法曼妙,想象暧昧。
大漠遗踪
在学者眼里,唐墓壁画是唐代服饰和妇女发型的集中体现。迄今为止发现的壁画墓都是皇室和上层贵族的墓葬,人物形象自然以上层社会的人物活动为主。相当长的时期内,宫女图是流行题材,除了艳丽多彩的服饰,叹为观止的发式同样映现着那个伟大时代的灿烂辉煌。永泰公主墓壁画上面,九位宫女有七类发式。章怀太子墓《捕蝉图》中三人三种发式。
通过对新疆各地石窟壁画、出土文物的观察,西域与大唐的紧密联系从妇女发式上可见一斑。长安出现的发式几乎一夜之间就能染绿大漠戈壁,主要的几种虽有区别但渊源鲜明。像著名的回鹘髻,这种流行于回鹘妇女中的发式,具体做法是将发束于头顶,挽成椎状,髻根以红绢系扎,到了出嫁后,简单加上一顶毡帽即可。肃宗朝回鹘出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回鹘和亲,回鹘装束包括发式很快在长安盛行。学者谢弗在 《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写道:“甚至连妇女的头发式样和化妆也流行‘非汉族’的样式。而八世纪的宫女则时兴‘回鹘髻’……”永泰公主墓线刻侍女像就是这种发式,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里弈棋仕女也是。著名的榆林石窟存有一组供养人像,里面回鹘国圣天公主曹夫人梳这种发式,她身后有三位侍女,可以看到有人还戴上了毡帽。
永泰公主墓线刻侍女像里还有梳交心髻的,将发拢集在头顶并分成两股,编挽时彼此纠结,交叉而成。唐玄宗曾经从东部召回一位梳这种发式的女子,史书上说此女大袖宽衣,“容颜异”。还有低髻,乃唐代西域妇女特有,将头发梳上顶部再压低。此发式后来也在长安侍女群中流传。温庭筠诗中记录:“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髻落翠花。”牛峤也记录说:“低髻蝉钗落。”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式等级较低,不能安插装饰物。另有一种独特的发式,目前考古仅见一例,那就是鸟髻。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188号墓出土一尊女俑,头上有一只振翅之鸟。究其源流,多半与中原惊鹄髻相关。惊鹄髻被唐人形容为 “离鸾惊鹄之髻”,具体做法是将发拢紧向上反绾,造成惊鸟双翼欲起的样子。晋时即有,《中华古今注》里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多作翠眉惊鹄髻。”不难想象,久居深宫的女子百无聊赖,不惜用这样的发式暴露内心压抑着的渴望与活力。相比之下,西域女子干干脆脆的鸟髻更显得活泼自由,更容易亲近。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