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式篇】髻鬟起旖旎 唐 晋
汉字里有一个常用字:握。从微妙的感觉使用,古人造 “盈盈一握”的语境。宋玉也好,潘安也好,登徒子也好,美人的柔荑螓首构成了盈盈一握的内驱力。这一点常人亦然。小手可握,雪白的脖颈握不得,所以用更为柔软的头发代替。有趣的是,从“握”一音,相近的多与头发相关,比如渥,为美人澹润乌丝;比如卧,有人喻美人蓬松新发如远山似雾洲,淡淡卧着;比如沃,发沃无端惹新雪;比如斡,旋转,唐代妇女发式中有一类拧旋式,顶着而凌虚入化;还有个字库里敲不出来的,鬓头委底(应通倭),再加一个更复杂的字 (鬓头下左加月,疑通堕),共同形容发鬓美好。
唐韵繁盛
有件唐三彩女俑,憾有剥釉,体长二十余厘米,颀美不言。这是一位少女,脸浑圆清纯,淡绿色的裙装符合年龄特点。不过真正说出她年龄秘密的是她俏丽的发式。那种发式名叫双丫髻,属于双挂式里最为常见的,把发丝儿拢着,从中平分为二,分别梳成小结或髻,处在头两侧,前额留一些刘海儿,活泼得很。这样的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鬟婢人以及广大未成年少女。从商代的玉雕件开始,双丫髻一直摆动到近代,历代画图中常可见到。
中国历史上妇女发式的流变基本上遵循着一条简单简约——— 复杂纷繁——— 简单简约的历程。不少发式起源于汉魏,如飞仙髻、垂鬟分肖髻、灵蛇髻和堕马髻,然而都在唐代发扬到极致。个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汉魏的创新多为宫中后妃贵妇独用,唯唐可以从宫中推广到民间,再从民间反馈回宫中。以灵蛇髻为例,这款由甄后仿效镜前绿蛇姿态创造出的发式,一段时间内仅由她专享,而在唐朝,由此变化出拧旋式里随云髻、凌虚髻、朝云近香髻、回心髻等多种花样,各色人等争奇斗妍,令观者眼花缭乱。隋代发式变化不多,一般以平顶式为主,将头发一层层堆上去,像帽子的形状。唐初也保留着这种发式,不过聪明的妇人把平顶子弄得高耸一些,仿佛初春的云朵。唐高祖时宫中大胆求新,弄出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种种。唐太宗期间,发式日益丰富,髻高渐成趋势。到了玄宗朝,胡风极盛,帝妃身体力行,惊鹄髻、双环望仙髻、愁来髻、倭堕髻、扁形髻等等千姿百态,满城风韵相较。唐德宗贞元二十多个年头,在高髻大流行趋势里竟然创新出美感十足的闹扫妆髻、归顺髻和丛髻。到了五代,发式开始以高髻为主,回归简约。宋代已鲜有创新,记载中可见的有宋理宗时宫女们自梳的一种高髻,号为高椎髻,今天能够在太原晋祠宋塑仕女像里找到。还有一种飞天髻,“元嘉草草”时期民妇所挽,将头发三分股,结成三鬟于顶,基本上受惠于唐时结鬟式的影响。明清更是袭用,唐人流行的回心髻,在清朝描述胤祯妃行乐的画卷中可以见到。而唐僖宗时妇人束发甚急为“囚髻”,两髻垂鬓抱面因此创出的抛家髻,至今还用于京剧旦角。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