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明清俗语“不当家”
http://wmf.fjsen.com 2012-09-29 19:26  贾益珍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荡寇志》第八十二回:

  刘母见丽卿下跪,连忙撇了戒尺,扶起道:“卿姑请起,不当人子。”

  前文引述过的《通俗常言疏证》中对这里的“不当人子”是如此解释的:

  “当”平声,按人子方跪亲前,若非人子,他人不敢当也,故云“不当人子”。

  孙氏这里注“当”读平声,则不错,其它则大谬不然。“人子方跪亲前”纯属没读懂原文之意的望文生义之词。我们且联系前后文语境来理解此词。刘母(刘广之母)正在责罚孙女慧娘,丽卿下跪求情,刘母因说了上面的话。

  要理解此词在刘母话中的含义,须高清求情者丽卿的身份。丽卿为曾做过南营提辖的陈希真之女,而刘广为丽卿之姨父,慧娘则是丽卿的姨表妹。丽卿又非普通女子,“天生一副神力,有万夫不当之勇”,其父又“将生平本事,教得他同自己的一般”,她不但伶俐,“又自己习得一手好弓箭,端的百发百中”,其父又称“她好比古时善射的飞卫”,因此又叫她是“女飞卫”。这样的一个非凡女子,又是自己儿媳妇的外甥女,跪下求情,刘母自然觉得极为不当,对自己来说是“罪过”,所以,“连忙撇了戒尺”“扶起”。由此可知,这里的“不当人子”跟前面引例中的用法意义相同,并非孙氏说的“人子方跪亲前,若非人子,他人不敢当也”,“人”在这里只是表音的词缀,并不能理解为其本义。“子”更是如此。

  我们接着再看上面所引这些作品及作者情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山阳人。《西游记》“在人物对话中,官话的简单明确和淮安方言的生动活泼相互融汇”⑾。《三言》作者冯梦龙是长州(今江苏吴县)人,《三言》中亦多有吴中俗语。《二拍》作者凌濛初,是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其《二拍》“故事虽有所本,但文字全属自己创作”⑿,书中吴语颇多。

  《东度记》,崇祯年间的万卷楼刻本有世裕堂主人题序,同年华山九九老人引。但据考证,其作者实为明人方汝浩。方也是吴地人,且曾侨寓杭州,有“西湖鱼叟”之号⒀,《东度记》中亦有吴俗语。《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儒林外史》中亦有江淮方言。《荡寇志》作者俞万春为浙江山阴人,书中亦有吴语。这些作者要么属江淮方言区,要么属吴方言区,在他们的这些作品中都用到了“不当人”(或“不当人子”)这一俗语。但表达同样的意思,他们却都不用“不当家”。

  从作品的实际看,“不当人”一般都出现在运用江淮方言或吴方言的作品里。江淮方言和吴方言是相邻地区的方言,而“相邻地区的方言总是要互相影响,互有某些特点的”⒁,江淮官话对吴语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江淮方言是在这一带原先的南方方言(主要是吴语)和不断南下的历代北方人的方言长期融合之下逐渐形成的”⒂。因而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有着共同的词汇,“不当人子”一词也正好是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中共有的词,在北方方言里却写作“不当家”。

  此外,“不当”一词常跟“稳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不当稳便”。这个词在构词上不同于“不当家化化”和“不当人子”,不是“不当”加词缀而形成的。“不当”在这里实际上是“不算”之意,此词意思即为“不大妥当”。“不当”与“稳便”都有是在意义。如,《董西厢》卷二:“不当稳便,恁时悔也应迟。”这里的“不当稳便”,犹云“不算稳便”。再如《水浒传》第二回:“恐教贤弟亦遭缧绁之厄,不当稳便……。”与前例相同。“不当稳便”一词,在实际点语言运用中,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结构,其构词方式与“不当家化化的”,“不当人子”完全不同,属偏正式结构。故这里不再作详细析。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的词汇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方言词汇其发展变化虽然历时缓慢,但其发展变化亦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考释的“不当家”一词,在明清著作里屡见不鲜,但在现代方言里,它似乎已销声匿迹,不管是北方方言、江淮方言还是吴方言里,此词已很难再见到,笔者亦曾做过这一方言词的调查,如“要过年了,窗户上不贴窗花,显得白花花的”这里的“花花”就是词缀。“家(价)”的词缀现象也有,家乡老人们还说“狠狠价打”这样的话,“价”就是做词缀用的。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不当家”为明清俗语,有造孽、罪过等意思。一般是迷信佛道者认为对尊长不敬或亵渎神灵时的谴责语。北方方言作“不当家”,而江淮方言、吴方言作“不当人”。一般情况下,书中若用“不当家”则不用“不当人”,反之,亦然。

  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309页。

  ② 《金瓶梅词话注释》277页。

  ③ 周钧韬编《金瓶梅资料续编》288页。

  ④ 《且介亭杂文二集》108页。

  ⑤ 《名家解读〈金瓶梅〉》27页。

  ⑥ 同⑤48页。

  ⑦ ⑧⑩《金瓶梅作者之谜》406、360、407(转引自赵元任《现代吴方言的研究》)

  ⑩ ⑨《二刻拍案惊奇》3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册)113页。

  《中国古典小说论谈》135页。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8─190页。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81页。

  《现代方言比较研究》转引刘丹青《南京语音档》9页。

  参考书目;

  《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1版。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2月1版。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中华书局,2000年6月1版。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1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1版。

  《金瓶梅新证》,齐鲁书社出版,1984年1月1版。

  《名人解读〈金瓶梅〉》,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1版。

  苏兴《吴承恩小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8月1版。

  《金瓶梅资料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1版。

  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7月1版。

  《〈金瓶梅〉作者之谜》,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1版。

  《中国古典小说论谈》,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3月1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1月1版。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1版。

  黄霖主编《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二卷),1993年3月1版。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月1版。

  《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1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2版。

  引用书目:

  唐.杨谅注《荀子》,上海古籍,1989年9月1版。

  孙波注《管子》,华夏出版社,2000年5月1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2版。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10月1版。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1995年10月1版。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1982年8月1版。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浙江古籍,1998年5月1版。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2001年7月1版。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1980年5月2版。

  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1975年10月1版。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1983年9月1版。

  冯梦龙《醒世恒言》,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东度记》,昆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

  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1999年8月1版。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人民文学,1975年10月1版。

  俞万春《荡寇志》,人民文学,1981年11月1版。

  文康《儿女英雄传》,人民文学,1983年11月1版。

  作者简介:贾益珍,原名王建国,1965年5月生,毕业于宁夏大学,现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宁夏总队工作。

  通讯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644号。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