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明清俗语“不当家”
http://wmf.fjsen.com 2012-09-29 19:26  贾益珍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除《西游记》外,此词在其他一些小说作品里,也有不少用例,其写法与《西游记》中又有不同。我们再看一些例子。

  《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千难万难,娶得个媳妇,到三朝便要回去,说也不当人子……

  同书卷十《刘小官雌雄兄弟》:多谢厚情,只是无功受禄,不当人子。

  前一例中,刘妈妈说娶了个媳妇三天要领回去,这自然是罪过,“不当人子”。后一例中,无功受禄,这更是罪过,更是“不当人子”。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 顾提控缘据郎署》:一个有恩义的人到如此猜他,也不当人子。

  同书卷二十《贾廉访赝行府牒 商功父阴摄江巡》:至于商家,连疑心也不当人子,只好含辛茹苦,自己懊悔怨怅,没个处法。

  前例中,徽商二两银子救了一家三口性命,丈夫又起疑心,要同妻子试探徽商,妻子心里明白,丈夫不知感恩,反如此猜疑,自然是罪过,“不当人子”。王古鲁先生却注为“即‘不成人’,引申作‘不该’解”⑨。王氏注《二刻》多恰切之语,特别是对书中吴俗语的注解,有很多准确、独到之见。然此注中将表音的“人”字解作其本义,笔者是不敢苟同(后文有述)。

  后例中,贾廉访诈骗了儿女亲家商家的钱财,致使商家孤儿寡妇,含辛茹苦。而贾廉访与商家是儿女亲家,商家不论怀疑何人,也不能怀疑贾廉访,若怀疑了贾廉访便是罪过,是造孽,即“不当人子”,其实贾廉访何尝不是“不当人子”。王古鲁先生解“不当人子”为“不敢”,表面看来,似也可通。我们联系整个故事讲因果报应看,此处的“不当人子”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不敢”,而是跟我们前面所举各例中的“不当人子”的意义和用法一样,比一般意义上的“不敢”要含义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若将“不当人子”换作“不敢”便觉寡味多了。

  《东度记》第七十四回《零埃打鸟遇妖邪 零地随猴拴鸨怪》:

  俗说千年鱼子,也是天地化生,被你捕了煮食,真乃不当忍字。

  同书第九十二回《善狼得度归人道 店主惊心拜鬼主》:

  婆子道:“不是这话,比如汉子偷了鸡到家,媳妇若知事,必定说:‘不当仁字,人家费心养得一个鸡,丈夫如何偷他的,快放了它去。’这便是贤惠的。”

  前一例中,乃元来道人所说,在迷信佛道者看来,千年鱼子,乃是“天地化生”,若煮食了,当然是造孽、罪过,“不当忍字”。后一例中,贤惠的妻子,见丈夫偷了人,且所偷的鸡,是人家费心养的,这自然是一种罪过,造了孽,所以要说“不当仁字”。这里又出现此词的另两种写法,即“不当忍字”、“不当仁字”。这也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其意义、用法跟前面所分析的“不当人子”一样。其实方言俗语中有很多“知道字就写字,不知道字就写音”⑩的情况,这里的“家”与“价”,“人”与“忍”、“仁”只是表相同音的不同字而已。都不能解作其本义。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众人道:“我们都是烟火邻居,遇着这样大事,理应效劳。却又还破费老师父,不当人子,我们众人心里都不安,老师父怎的反说这话?”

  牛布衣客死于甘露庵,庵里的老和尚央庵邻料理了牛布衣丧事后,煮了粥,打了酒买了些面筋,豆腐干、青菜之类与众人打散。且说“牛先生是个异乡人,今日回首在这里,一些什么也没有,贫僧一人,支持不来。阿弥陀佛!却是起动众位施主来忙了恁一天,……休嫌怠慢”,众邻人因老和尚做了善事,反破费酒食,酬谢众邻,还如此说,众邻人觉得受老和尚谢酬和如此话语,对死者和老和尚来说,他们都有“罪过”,是“造孽”,承受不起如此话语,真是“这杀人也”,故说话便用“不当人子”。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