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明清俗语“不当家”
http://wmf.fjsen.com 2012-09-29 19:26  贾益珍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摘要:“不当家”是古代俗语,有造孽、罪过等意思,一般是迷信佛道者认为对神佛或长者有所不敬或亵渎时的谴责语。明清时代北方作家写成的运用了北方方言俗语的作品,写作“不当家”或“不当家花花的”、“不当家化化的”、“不当家豁啦的”,而江淮或吴越之人写成的运用了江淮或吴方言俗语的作品,则写作“不当人”或“不当人子”、“不当仁字”、“不当忍字”等形式。这一俗语在现代已不为所用。

  关键词:不当家 明清俗语 谴责语

  我们在阅读一些明清经典时,会发现这样一些词:“不当家”、“不当家化化”、“不当家花拉”、“不当家豁拉”或“不当人”、“不当人子”、“不当仁字”、“不当忍字”。其实,这只是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不当家”类与“不当人”类只是不同方言的差异而已。它们的意义、用法值得探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作品中的用例略作考释。

  从词的构成看,此词属附加式构词,即由词根加词缀构成。“不当”是词根,“家(价)”、“人(仁、忍)”及后面的“花花”、“花拉”、“豁拉”、“子”、“字”等都属词缀,起语助作用。在这里,实词的“家”和“人”等已完全虚化了,成为“不当”的词缀,读为轻声。若是没有虚化的“家”与“人”连在“不当”的后边,就不属本文考释的范畴。如元人张寿卿《红梨花》第一 折里有“只说那秀才每不当家”,其中的“家”就是实词,跟本文考释的“不当家”不同。其实,在明清小说中,“家”附在别的实词后面而自身被虚化的例子很多。

  老婆说:“不是家,你养活着孩子,承受他的产业,这可有名;……”

  (《醒世姻缘传》五十七回)

  我说你打,你说我打,咱一递一个家说。

  (《醒世姻缘传》五十八回)

  小孩子家,不当与他。

  (《金瓶梅》七十一回)

  这三例中的“家”都是虚化后成为词缀。

  既然此词的词跟是“不当”,那么,考释此词 当从“不当”一词入手。

  “不当”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如下几个义项:Ⅰ不符合。Ⅱ算不上。Ⅲ不是。Ⅳ不该。现分别举例如下:

  (1)《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上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管子.霸言》:举而不当,此邻敌之所以得意也。

  (3)《董西厢》卷四:不当道你个日光菩萨,没转移好教贤圣打。

  (4)《杀狗劝夫》三折:我今日不当十分醉。

  (5)《金瓶梅》第七回:不当老身意小,自古先说断,后不乱。

  (6)《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母不当坐赵事。

  (7)《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河。

  (1)(2)例属第一个义项。(3)(4)例属第二个义项。(5)例属第三个义项。(6)(7)例属第四个义项。

  “不当”的这四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中,运用都很广泛。在广泛的运用中,又在不断地发展。正如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所说,“语言,实际上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①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词往往由一种形式发展为另一种形式。“不当”一词的第四个义项“不该”,在发展中,便带上了词缀“家(价)”或“人(仁、忍)”而成为一种新的形式的词──“不当家(价)”、“不当人(仁、忍)”,也具有“不应该”的意思。但若把“不当家(价)”、“不当人(仁、忍)”仅仅理解为“不应该”,就实在太简单化了,也不能准确解释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对这个词,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还应该高清它的用法、方言特点,及它的多种书写形式,这对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