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反核必须消除使人们去追求核武器的世界或地区结构
从整体上看,日本学界对东日本引发的复合型灾害的反应是“没有预料到”、“不敢相信”的迟钝,而本应成为作家生命线的“想象力”呈现枯竭状态,他们大多保持沉默。村上的发言则是站在战后日本学界对历史和战争责任采取暧昧主义这一延长线上的一个点。悖论的是,一个仅仅喊出反核口号、而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知名作家都被日本一些人视为“非国民”,那么,始终坚定反核如大江者,注定要遭到某些势力集团的驱逐。大江曾经被一些势力集团要求“滚出日本国”,不要再玷污日本的名誉。
这对于遭受三次核辐射的日本来说,让人匪夷所思。日本一方面要回到广岛、长崎这一原点,一方面又在广岛的濑户内海之端的祝岛计划开发核电。尽管诉求核电危险性的声音从来没有断绝,但是真正去倾听这种声音的人并不多;尽管指责政府和东京电力的欺骗行为的声音不绝于耳,却很少有人去面对自己此前在核电开发和核武器制造问题上的沉默。无论是政府还是国民,都难以保持反核态度的一贯性和彻底性。
日本不乏真知灼见之士,但是作为日本整体,至今还没有从正面来应对核危机这个重大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废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日美安保同盟的体制。在二战结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极度的贫穷促使劳工运动大规模发展,反省战争也是日本知识界的主流思想。
劳工运动使美国和日本政府十分忧虑日本有可能“赤化”,在镇压劳工运动的过程中,日本主流媒体如《读卖新闻》与美国联手,主张在日本引入核电。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发表演说“和平用途的核能”,宣称推广核电将使日本富裕起来,并且利用《读卖新闻》大肆宣传。1954年,日本启动核能开发预算。2008年解密的日本外交文书告诉我们,1965年佐藤首相初次访美,就明确寻求美国核保护伞的态度,他提出一旦与中国发生战争,就“期待美国立即向中国实施核武器报复”。1967年12月佐藤荣作首相提出的“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却随着配合美国在西欧部署核导弹计划、正式同意美国在必要时派遣核潜艇进驻日本港口而实际上被突破。
核能技术的本质是军事技术,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1994年NHK拍摄的《引进核电的背后——冷战下的对日核能战略》的纪录片就清楚表明核电作为国家方案在日本推进的历程。如此一来,内在于军事的核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必然要在公开与隐蔽之间摇摆。而从三·一一之后的震灾中,能够看出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明显增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无法消除使人们去追求核武器的世界或地区结构,就很难彻底反核。
村上春树的上述“反核宣言”对历史若隐若现的话语方式与他疏离历史的话语方式相类似,也与核时代日本国家的核策略的隐蔽体制相一致。早在1980年代,大江健三郎就断言,日本不可能从美国核战略的前沿基地脱身,所以他一直试图用文学来揭露日美安保同盟的真相,打破日本政府和国民暧昧的核态度,激活日本民众对核的恐怖想象,吁求每一个日本民众参与到反核行动中,从而将对核按钮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少数当权者手里。
在消费时代的日本乃至世界,去质疑由资本和权力衍生出的语言表达,并且用自己语言的力量去分析、将其原理理论化或者艺术化,是人文学者和作家的责任;对于读者来说,选择怎样的文学,就意味着选择怎样的未来,它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毅力。
(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