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言副研究员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村上春树的“反核宣言”对历史若隐若现的话语方式与他疏离历史的话语方式相类似,也与核时代日本国家的核策略的隐蔽体制相一致。
早在1980年代,大江健三郎就断言,日本不可能从美国核战略的前沿基地脱身,所以他一直试图用文学来揭露日美安保同盟的真相,打破日本政府和国民暧昧的核态度,激活日本民众对核的恐怖想象,吁求每一个日本民众参与到反核行动中,从而将对核按钮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少数当权者手里。
陈言 江苏宿迁人。1993-1997年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200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2006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主要是殖民地文学、战争时期中日文学关系(1937-1945)、冲绳问题,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合著,2006),译著有《冲绳札记》(2010),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三·一一东日本大震灾之后,日本在遭受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将长时间地生活在核辐射引起的恐慌中;而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的表现让日本遭遇国际公信力的质疑。
不论是否愿意,1945年8月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1954年名为“第五福龙丸”的日本渔船及日本附近海域遭到核辐射的记忆再次被唤醒,声称对核过敏的日本成了第三次遭遇核辐射的国家。
面临着财政和金融问题、产业和能源构造问题、情报信息问题、外交和安全保障问题、世界环境方面等问题的日本,在这次复合型灾难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挫折感和危机感。
他们的思考将带来怎样的改变?是以灾难为契机,进行深刻反省,清理出恶的累积;还是闭目塞听,让记忆暧昧化乃至空白化?日本将往何处去?日本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能将原子能与原子弹做关联思考、连接起历史与现实,避免第四次遭受核辐射呢?这一系列问题使日本的文学思想界面临严峻挑战。
我打算通过选取该次核事故之后日本学界有影响力的作家、学者的发言,并结合其发言在日本社会的影响,来谈一下日本社会关于核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历史的思考,为理解日本战后历史乃至东亚历史提供途径,并且探讨文学在重大历史和自然灾难面前的责任与功用。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