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当诗歌批评丧失公信力 该何处何从
http://wmf.fjsen.com 2012-08-31 12:28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2

  如果说,网络初期为数不少的诗歌论坛多少能够让批评家们在迅捷的电子媒介链接法则和共享原则中了解诗坛的现状、走向和某些变化,还能够通过回帖和邮件的方式,及时接受到来自各种诗坛的最新信息,那么,从2005年左右开始的博客诗歌写作似乎已经改变了这种现状。面对着各种铺天盖地并且每天都在成倍增长的博客群体,批评家们真正失语了。作为个体的批评家已经无力对这些博客诗人和博客文本进行全面的甄别、臧否和分析,这使得诗歌批评不得不远离了诗歌现场,也使得传统诗歌批评话语方式的式微。这不能不是全媒时代的一种诗学的悖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为及时地回到或追近到诗歌现场,但是当新媒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阶段(比如当下的博客、微博)却反而使得我们远离了现场。然而,更为值得关注与反思的,还在于在不断的恶性循环而又自我迷恋的境遇下,诗坛制造了大量的面对诗坛和诗歌现状的无力的失语者,诗歌批评已经进入了一个妄谈诗歌美学的暧昧而“自由”的时代。换言之,当下更多的诗歌批评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从各种名目纷繁的诗学概念出发圈定自己的领地,再加之沿袭已久的中国诗坛的圈子和山头的江湖气的排队占座的习气,诗歌批评在更多的时候成了某种利益的美学借口。面对着同样的一个诗人和一首诗作,不同的批评者却会产生大相径庭的阅读和阐释,而这背后的黑暗法则显然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反省。

  正是这种妄谈诗歌美学的集体症状,使得诗歌批评已经失去了公信力和“权威”。在传统的纸媒时代,或者说在2000年以前,诗歌批评者们有不言自明的“权力”和“威信”,成了给一个个诗人和诗歌产品加盖检验证明的公信机关。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博客似乎为“个人”的自由尤其是写作的“个体主体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博客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尤其是省略了以前纸质传媒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投稿、发表、编辑、修改、审查和批判的繁冗环节和周期,更使得诗歌写作、传播和阅读、接受都显得过于“容易”和“自由”。此时,网络和博客的话语场域无形中起到了祛除诗歌和诗歌批评的精英化和知识分子化的作用。庞大的数字化、类型化、复制化、快捷化、消费化的“便当”式诗歌文本在给阅读和批评制造了眩晕和障碍的同时,也对诗歌批评家的认识、话语方式、美学趣味以及评骘尺度和批评范式提出了不无严峻的挑战。全媒时代的任何阅读者都能够对任何一首诗歌和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一个阅读者都能够利用屏幕和鼠标,在最大限度上行使自己对诗歌的发言权和评判权,那么,那些曾长期获得了诗人们赠与的“权力”甚至“权威”的批评者们,比那些并不“专业”和“学院”的诗歌阅读和批评者们多什么优势呢?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