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八闽文明> 泉州 > 正文
永春香业酝酿从制造到创造 打造“中国香都”
http://wmf.fjsen.com 2012-08-31 11:4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曾建全:有“底气”做高端香品

曾建全(左)与来宾探讨香道文化。

曾建全是永春篾香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上个世纪80年代他用新婚妻子的400元嫁妆钱办家庭作坊起步,到如今,他的达埔彬达制香厂早已“鸟枪换炮”,发展成为永春制香龙头企业,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还成为国家制香标准起草单位。

从学徒做起

30多年前,永春达埔镇汉口村是个缺粮又少钱的穷山村。在“破四旧”的年代里,为了一束香能有几分钱的收入,民间制香人顶着抓到被批斗的风险,小心买卖。

1977年,汉口村第7、8两个生产队,召集村里仅有的12名制香师傅,组织生产篾香。15岁的曾建全,常常在放学后帮着制香师傅提水干活,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制香技术。

曾建全清楚地记得,1980年的一天,厦门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吴秀曼女士的到访,改变了全村的命运。吴女士出差途经达埔镇时,无意中闻到空气中隐约有一股与众不同的“咸金枣”的味道,见多识广的她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久违了的乌沉香。

在吴秀曼的催化下,1981年汉口村对两个生产蔑香的生产队进行整合,成立汉口制香厂。

1983年,18岁的曾建全作为第7批学徒,被招进汉口制香厂。此时,厂里已经发展培养了100多位制香师傅。“我可是数一数二的好手。当学徒的第一个月,我拿到49.5元工资,3个月以后,就涨到150元了。”曾建全回忆说。

为了替家里偿还盖房子欠下的几千元钱,曾建全“公私兼顾”:每天早上4时起床,在家里做完二三十斤香,再赶着去上班;下午4时多下班回来,再做二三十斤。第二天,母亲出门卖菜时,顺捎着卖香。

由于自家生产的香卖不完,1984年5月,曾建全和朋友带上20箱香走出永春进行推销。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征途’。把香卖完后,我们决定只留下本钱,把挣来的钱全部用来考察市场。跑了64个县,走了半个江西省。考察结果,我们认定,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旅游业,香产业也是旅游业的一部分,今后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好。”曾建全坚定了办好制香厂的决心。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