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厦门日报讯(本组文/图 记者 林雯 通讯员 陈雅琪)
对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监管和帮扶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思明区司法局围绕建设“幸福思明”、打造“五个厦门”的工作大局,“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思明特色的社会特殊人群管理之路,逐步建立起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的“思明模式”,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为思明区在全市综治考评中“八连冠”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日,请随本报一起走进思明区,看看思明区司法局如何从严、从情、从心,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的实际成效。
思明区司法局牵头组织召开全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
从“心”入手 打开特殊人群“心墙”
特殊人群要回归社会,首先要过的就是两道 “心理关”:一是自身导致犯罪的人格和价值观亟待矫正;二是身为“阶下囚”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要在这两堵“心墙”上凿开突破口,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来说,既是关键,又是难点。
杨鹏(化名)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刚接受社区矫正时,杨鹏内心出现落差。工作人员为卸解杨鹏的心防,开始了一场以柔克刚的无声“进攻”。每一次矫正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总是特别找杨鹏“聊天”,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鼓励他坚定信心。每一次谈话后,杨鹏总能收获良多。现在,杨鹏已告别刚入矫时的心中阴霾,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还向司法所工作人员打听自己该学习哪些工作技能,为结束矫正后的生活积极做准备。
由心入手,打破心墙,思明区不断积极探索社会特殊人群监管、帮教的新方法、新思维,建立起了适合本区区情并极具借鉴意义的“思明模式”。思明区司法局首推“政府购买社会专业服务”模式,依托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及其专业心理咨询师,成立思明区社区矫正心理辅导中心,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努力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
各司法所也充分调动辖区资源,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如鹭江司法所在社区设立“民意倾谈室”,针对个别刑释解教人员无法适应现有的生活环境、存在仇视社会的心理等情况,邀请心理专家面对面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中的负面情绪。开元司法所特邀笔迹心理专家“坐诊”“悄悄话室”,运用笔迹练习达到矫正社会特殊人群心理的作用,促使刑释解教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尽快融入社会。
依托社会力量,思明区还在培养许多各具特色的帮教安置组织,在利用社区资源关心特殊人群方面处处可见人文关怀的力量。文灶社区建立“党员帮扶基金”,用于支持和扶助包括刑释解教人员在内的社会困难群体。湖光社区成立“老民警服务队”,发挥退休老民警自身的专业优势,定期入户走访社会特殊人群,落实一对一帮教工作。筼筜街道一里社区9名退休老妈妈自发成立“爱心妈妈帮教队”,用爱心、诚心、耐心感化社区17名吸毒青少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2-08-30泉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三举措助特殊人群回归
- 2012-02-24榕实施“文化低保工程” 特殊人群乐享文化大餐
- 2011-01-31晋江检察院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