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文物毁于建设 伤痛如何抚平?
http://wmf.fjsen.com 2012-08-20 11:04  杜浩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单说当下,我们也常常遇到文物保护的迫切问题:从北京的梁林故居,到济南的英领事馆,再到重庆的蒋介石行宫,乃至张治中公馆,不少名人故居、历史遗存、历史建筑,有的在“维修性拆除”或者“保护性拆除”的幌子下惨遭破坏,有的被变身商品变卖。这些文物事件无不牵动各方神经,受到文化专家、学者和网友严肃批评和反对,人们呼吁坚持保护文物的历史样式,也折射出社会生活中,具有文物保护意识和历史自觉、文化自觉的重要。

有人说得好:一个没有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的北京,将会损失多少魅力?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大小雁塔和城墙的西安,将会有着怎样的天际线?正是这些在寻常巷陌邂逅的飞檐,在市井坊巷偶遇的照壁,让这里成为北京、成为西安,让这里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城市、其他国家。

文物是什么?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延续的生命记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文物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核心记忆,承载着一种文化的基因密码。正是因为有了周口店遗址,我们才知道5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生存状况和人类进化历程;有了仰韶遗址,我们才敢称“5000年中华文明”;有了殷墟遗址,我们才看到了先祖们早在3000多年前在甲骨上为我们创造的那些奇妙文字和制造的精美青铜器,从而激起民族自豪感。

可以这样说,文物的失落,就是一段文明的逝去,一段历史的“残缺”。所以,文物的消失、毁弃,无异于历史和文化的一场劫难,而这样的文化“伤痛”,我们该去怎样抚平?我们又该怎样弥补这历史的“残缺”?(杜浩)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