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在“孝道标准”的制定中民意不能打酱油
http://wmf.fjsen.com 2012-08-15 17:38  周欢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新“24孝”行动标准是如何产生的,是调研的结晶,还是集体的智慧,抑或是某些人闭门造车而来?可惜,新闻中并没有说明。虽然不能就此妄自认为这几个部门未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但笔者仔细查找发现,至少他们此前没专门开展过大型的网络民意调查或发布征求意见稿。在“孝道行动标准”的制定中,官意成为“躲猫猫”的主导者,民意难免又一次“打酱油”。

况且,从目前的网络反馈来看,多数人关心的是这一标准的可操作性。如果真按照新“24孝”标准自我审视,恐怕我们自己能真正做到的还很有限。一方面是空间距离,因生计常年在外工作甚至漂泊,离家千里,除了过年回家探望以及平时打电话和寄钱回去,别的孝行多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由于日复一日地上班乃至加班,很少有自由支配的空闲,尤其是相隔两地,“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奢侈,更别说“带父母去旅行”等。

孝,是发乎于心而见之于行的。如果一个人真有孝心,其自不必待“行动标准”发布之后方才行动;若其不孝,恐怕就是新“24孝”也未必能将其感化。此外,如果没有国家的休假制度调整、用人单位的人性化管理改革以及赡养老人的法律体系的更新完善等相应的社会配套措施,这一个试图将孝道标准化的“行动标准”恐怕要沦为自欺欺人式画饼充饥,宣传孝顺礼仪、呼吁全民行动的效果终将大打折扣。(周欢)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