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有两则关于“孝”的新闻引发热议。一则说的是,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日前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等新潮的“孝行”被写入其中。另一则是,湖南省溆浦县规定“不孝父母、不教子女等品行不端行为者不得入党”,该县委组织部回应称这是根据农村基层实际进行的创新与探索。
应该说,孝,从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所谓“百行孝为先”,它维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家庭的安宁与和睦,更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融洽。而在伦理道德失范、孝悌文化式微的今天,孝道更是备受推崇,乃至其就像处处都用武之地的万金油,在各种情境中被一次次派上用场——“不得提拔不孝官员”、“不孝不能当干部”、“不孝不教不得入党”,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公职人员设置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门槛是极其有必要的。但当对“孝道”这种非量化的事物进行量化式具体测评时,这些“看上去很美”却难以落实的规定将只会是流于形式、隔靴搔痒,不仅达到提高孝道素质的预期效果,反而给人予笑柄。
这正如刚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可能同样不尽人意。综观新“24孝”,不可否认,相对于旧“24孝”中的“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带说教性质的故事,其确实是与时俱进了。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等,用网络语言来说,甚至可以称得上“很潮”,也很应景。
然而,众所周知,出台一个“行动标准”,除了要考虑其是否与时代同步,更关键的是要研究其具体可行性。作为官方发布的孝道指南,新版“24孝”虽不是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但却是一种道德施压手段。因此,“行动标准”的推出不应是几个部门或者几个领导拍脑袋决定的,而应该建立在广泛征求民意、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使之真正“接地气”、可行可信。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