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标准化尽孝”别成了买椟还珠
http://wmf.fjsen.com 2012-08-15 17:41  赵志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无疑是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不过,祭起“24孝”这面大旗,却令人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传统的“24孝”中,有些故事已与当年的时代精神不符,有些则仍有现实教育意义,不过,这些故事大多非常人所能做到,因其带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故而被赋予了传奇的历史意义。实际上,这种“高不可攀”的道德感召,或许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因为“高不可攀”,因此不必担心公众竞相效仿,更不会以此为标准教化天下,其所看重的是自我解读,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相比之下,新“24孝”可谓详尽琐碎,不仅于此,其还冠之以“行动标准”的宏大命题。这就未免有些令人莫名惊诧——难道只有收录在册的行为,才能算得上尽孝,其他“自选动作”都要被排除在外吗?古今“24孝”对比,最大的不同恐非内容差异,而是定位不同,古代“24孝”只是以故事形式教人向善,而新“24孝”已迫不及待地以标准化操作的模式号令天下,难道我们连孝敬父母这样最基本的人伦竟然也要遵循标准化操作的模式完成?

随着标准化操作概念的推广,不仅其内涵无限丰富,所涵盖的范围也日渐宽广,乃至于我们时时为标准所困、为操作所累。日常工作自不必说,就算是在绝对的私人空间,也难逃标准化的束缚——五花八门的“处事指南”令人目不暇接,或明或暗的行为规范使人无所适从,甚至就连学生作文也因标准化写作模版而变得面目可憎。与工作中的标准化操作不同,生活原本应展现其丰富多彩的一面,然而在标准化的束缚中,我们就像是同一种形象的简单复制品。当尽孝也要对照标准逐一完成的时候,令人情何以堪。

标准化操作强调的是服从,用在工作中自然无可指摘,然而用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变换了味道。包括尽孝在内,伦理道德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遵从,倘若没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核,无论形式再怎么丰富,都不免只留下一具形式主义的躯壳。令人遗憾的是,社会管理者似乎越来越青睐于通过标准化定义塑造躯壳——教人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感召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之下,制定行为标准又是多么的简单易行。只是不知道,忽略了心灵感召的标准,究竟能有多少实践意义?这种避重就轻的行为,又何异于买椟还珠的那位郑人? (赵志疆)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