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六起,每天上午9点半,一名中年男子准时出现在上海新市南路与车站南路交叉口,举着一块写有“寻找目击证人”的牌子守候在路边。这名姜姓男子说,他妻子徐某救人后被老太诬陷为肇事者。8月11日,警方通过监控探头画面最终确认,徐某就是肇事者,老太并没有诬陷她。(8月12日《新闻晨报》)
如果没有监控探头,世上又会多一个深受同情的救人者,和一个饱受指责的讹人老太。需要看到,当撞人者倒打一耙大声喊冤,甚至利用行为艺术博取眼球效应以换取舆论支持时,恩将仇报已经形成连锁反应,道德生态正在加剧恶化。
南京彭宇案后,讹人老太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虽然多年后公布的真相表明,彭宇是如假包换的肇事者,但负面影响已根深蒂固,而且,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都佐证了讹人老太的存在。同样是监控探头发挥作用,许多救人者得以洗刷冤屈,讹人老太的坏名声也越传越广。人们先入为主形成一种普遍的心理认同:凡是出现此类纠纷,都是老太太良心太坏诬陷好人,救人者则个个比窦娥还冤。舆论氛围对倒地的老太太极为不利,在有些人看来,别说见到了会扶一把,连避之都唯恐不及。
上海那名中年男子正是利用了这种社会情绪,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招摇撞骗,并通过风雨无阻地“举牌求证人”强化表演效果,博取公众同情,以图造成舆论声势,使媒体审判介入司法审判,在与被撞老人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倒打一耙的表演固然可恨,但人们更应该看到,这不过是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中的一环。大致梳理,一条清晰的反应链便呈现出来:老太讹人恩将仇报社会舆论大力讨伐有人从中投机钻营。于是倒打一耙的表演就出现了。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互害的过程,反应链进一步稳固时,所有人都不会是赢家。某些好心人被坏老太诬陷,某些坏人又诬陷被自己撞倒的老太,你诬陷我,我诬陷你,旁边还有看客在煽风点火。当然,看客也有衰老的时候,超然也只是一时。面对诬陷,也许有人会说,有监控探头呢!可问题在于,假如事发地没有监控探头或者偏偏位于监控盲区,又该怎么办,又能相信谁,又从哪里获取真相?
“互害型社会”已经在食品安全领域加以发展,人们互相“投毒”,易粪相食,以致吃什么食品都感觉不可靠,下顿馆子提心吊胆。如果道德领域也互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众所周知,如果不能有效惩恶,也就无法真正扬善。对此类现象,法律绝不能坐视,无论是恶意讹人的老太,还是装可怜的撞人者,都不能轻易放过。严厉的惩戒或许无法从根本上抑制道德互害,起码会让其有所收敛。(徐炳涛)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