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络公益让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
主持人:“免费午餐”这个公益活动最后由政府接手了,这结果是您在做公益之初就想让它达到的吗?“大病医保”呢?
邓飞: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想到我们怎么样去影响政府,然后让政府介入和改变。第一,像孩子饥饿的问题,因为涉及儿童的生命健康权利,属于最基本的人权,这是政府履行的职责。第二,当政府还没有来得及或者还没发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公民和团队可以做一些探索,支持配合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像中国乡村儿童这么大规模的一个问题,单纯靠民间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今年各级政府投入400个亿,但是如果这400个亿要民间、社会来筹集的话,我相信需要几十年或者更久的时间。我们在做“大病医保”这个活动时,也考虑如何去影响、撬动国家的资源,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注意到我们做的这些尝试,最后能够把它全面地接力。
另一方面,我是一名记者,对公益,我只是一名志愿者,我的优势是在于对政策的一个引导和影响。希望由思想变成的公益活动,去影响国家的一些决策,去确切地解决问题,给国家提供一个借鉴,为政策的改变提供可能性。
主持人:政府的介入对民间公益来说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民间公益最好的结果吗?
张春亮:跟我们接触的一些政府部门,更多的是一种配合,我觉得这种在支持公益组织方面是最好的状态。我们这些项目在甘肃、江西等省市开展,确实得到当地政府部门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当地教育部门,有时是由县长直接来参加,可以说这种方式给我们提供的帮助非常大。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可以说是互相补充。有民间的力量,再有政府支持的话,公益活动就可以进行得比较成功。就像微博给我们的助力一样,政府助力也像安了一个加速器。
谢宏忠:我感觉到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更像是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事实上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者对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政府管理缺位、管理不专业等问题。在这一部分,我相信民间公益组织大有可为。
比如“免费午餐”,事实上就是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过程当中才浮出水面的。在新政策出台后,午餐才成为问题。应该说,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服务的过程中缺位了,政策还不能够很快地预见调整带来的新问题,民间公益组织就比较灵活,补充了政府政策的不足。一旦项目做好之后,形成社会影响,引起政府的认知,政府就能够很快地出资支持或者接手。民间公益组织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双方达到一种双赢,这时候他们就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