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参演剧目的挑选,力求体现展示与保护并重的特点。每年的8至10台剧目,一定是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传统经典名剧,甚至失传剧目,要原汁原味,醇厚耐品。前两届戏曲节有福建的莆仙戏、广东陆丰正字戏,今年有台湾的歌仔戏、江西的赣剧,这些都是香港观众以前听都没听过的剧种。当然香港也不拒绝优秀的新创剧目,尽可能风格多样。
目前,香港的戏曲节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演出剧目的品质赢得了观众的信任,一些很冷门的戏居然一开票就卖光了。我们还与旅游部门合作,逐渐让香港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戏曲艺术的平台。本次戏曲节,不仅有福建、广东、湖北、海南等地的观众飞来看戏,于魁智的《打金砖》,就有不少人从新加坡,以及澳门、台湾等地飞来观看。
除了戏曲节,香港政府平时对戏曲表演的扶持也很有力度,鼓励艺术团体多到户外演出,坚持戏曲的平民化路线。如在商场门口搭台唱戏,在公园里不定期地举行评弹雅集,学校的推广形式更丰富。此外,香港还有不少异常活跃的民间团体,经常邀请内地一些著名的剧团来香港演出。
于魁智:近年来,香港文化部门最可贵的做法就是坚持,坚持戏剧推广,坚持举办各种活动。戏曲节成了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平台。我体会最深的,是香港观众有传统文化情结,懂戏爱戏。这与文化部门坚持不懈的普及推广有关。20年前,香港的戏曲观众不多,年龄偏大;现在不仅年轻人多起来,而且有些观众的提问很内行,从京剧流派特点、角色欣赏,到传统戏与实验的关系都有涉及。
此外,善于营造整体氛围。比如,这次为了让观众了解国家京剧院来港演出的剧目,有关部门特地找出几十年前的梅兰芳戏曲电影举办展映活动,并前后几次约我来港参加观众见面会、清唱会、对谈会,让彼此加深了解。
我一直认为,中国戏曲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只要你看过,就不会忘记,一辈子都会知道这是好东西,心里种下一粒戏曲种子,总有开窍的一瞬间。现在香港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喜爱和欣赏水平让人打心眼里高兴。香港的流行艺术曾是内地观众追捧的对象,如今香港的传统艺术生态同样令人欣喜。看来,内地的戏曲推广要向香港学习。(刘玉琴)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