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汪静之:第一个应该感谢的人是胡适
http://wmf.fjsen.com 2012-07-31 18:00  陈漱渝 来源:文学报    我来说两句

1981年7月,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鲁迅博物馆编选了一本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也参与了该书的选编工作。我们特约了一百多位跟鲁迅有着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作者撰文。当时年近八旬的汪静之老人也写了一篇长文:《鲁迅——莳花的园丁》。“莳花”就是栽花的意思,篇名显然受到了鲁迅早年习作《莳花杂志》的影响。

汪老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鲁迅从鼓励他写恋爱诗到劝止他写恋爱诗的过程,对鲁迅表达了“沦肌浃骨”、“刻骨铭心”的感激之情。文中写道:“鲁迅是一个精心的园丁”,“鲁迅是护花神一般的园丁”,“鲁迅是一个关心花的园丁”……在鲁迅诞辰百周年纪念日,汪老还写了两首七绝,总题为《护花神》,其中有“海深难比护花恩”这样动人的诗句。我认为汪老的回忆是真实的,诗中抒发的情感也是真挚的。不过如果严格依据史实,在所谓“鲁迅、周作人、胡适之这新文学界三大名人”中,汪静之第一个应该感激的人并不是鲁迅,而是胡适。对于他而言,胡适才是更为重要的“护花神”。

110年前,汪静之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余村,跟胡适是同乡,他的父亲汪崇发就在胡适住的上庄做买卖。此外,他们还有一些拐弯抹角的关系,主要是:胡适三嫂的妹妹曹诚英,是汪静之原配夫人曹秋艳的小姑。不过,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汪静之一度爱上了跟他同年出生但辈分不合的曹诚英,而曹诚英后来竟成了胡适的情人。

仅仅凭着小同乡的身份,早在1919年,汪静之就将诗稿寄给胡适征求意见。因为在他心目中,胡适“那个时候是中国第一个有名的学者”,而他创作新诗正是对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响应。他在致胡适信中说,我家离你家的村庄只有半里路,我父亲在你们村里开店。我就住在你们村里。因为是家乡人,所以我写的诗请你指教。

我所看到的汪静之致胡适信共十二封,最早的一封写于1922年1月13日。内容是请胡适跟汪原放沟通,催促上海亚东图书馆尽快出版《蕙的风》,并请胡适为这部诗集写一篇序言。汪原放也是胡适的同乡,长期在亚东图书馆担任编译,因标点古典小说和出版《胡适文存》跟胡适联系甚多。汪静之在信中写道:“我的脾气,向来不喜欢靠人家介绍,我从未托人家介绍做过什么,拙诗集起先也是寄给原放先生的; 现在因为种种困难,竟破例请您介绍,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汪静之当时的苦衷是什么?主要是“债鬼缠身”。当时汪静之家里每年供应他一百三四十元学费和生活费,但上学的实际开销一年要一百七八十元,而汪静之又喜欢买书,所以常常感到捉襟见肘。他在致胡适信中描述了当时的困境:“我的絮被是家中的一条年纪老很了的小而破的絮被,实在没有什么暖和,近来很严寒,夜间冻得发抖抽脚筋”;“我的棉袄还是十五岁时候做的,现在小而破都不在乎,只是寒冷的痛苦使我读书不安神”。为了帮助汪静之摆脱困境,胡适不但一而再再而三借钱给他(仅这封信透露,他先向胡适借了四十元,很快又想再借二十元),而且为他向亚东力争尽可能多的稿费。汪原放1922年7月6日致胡适信,说汪静之不愿抽版税,要一次性稿酬以应急需,汪原放斟酌后送了汪静之一百五十元稿费,问胡适这个数目是否适当。可见《蕙的风》从出版直到结算稿费,胡适一直都从中斡旋。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