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 正文
一村两大姓均为"南渡"后人 宗祠并排建省内罕见
http://wmf.fjsen.com 2012-07-27 10:5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戴氏宗祠门柱边的一对抱鼓石为全市最大

谜一样的戴氏宗祠

南宋景定庚申年,戴氏族人从现在的常太镇莒溪迁往蒲坂村西隅居住。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662年),宗祠创建。

祠堂保持明代原构风格,34根高5.6米的大木柱支撑全祠。前堂悬挂明状元柯潜亲笔题匾“承远堂”,后堂有唐贞观太宗皇帝给宰相戴国公戴胄的历史评论“清直”横匾。祠内还有清嘉庆进士郭尚先的题联。

戴氏宗祠管理委员会戴宣如说,戴氏宗祠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按照古建传统,梁应穿在柱子上,但不知什么原因,前堂的梁却架在枋上。古建讲究对称,大门坦梁上的斗是圆形的,但门坦里面梁上的斗却是方形的,前后不搭。有戴氏族人认为,前座的有些建材可能是先祖在建祠时临时买来的,所以有些不搭。

戴氏宗祠留下的最大一个谜是,省、市文物专家认为戴氏宗祠大门坦并不是莆仙传统风格,倒像是苏杭一带的建筑风格,但这一说法无从考证。专家推测,当年戴氏先祖建祠堂,从苏杭一带请来工匠打造。由于蒲坂戴氏族谱遗失了七代先人的记载,目前也无法从族谱中查找戴氏先人与苏杭的关系。

宝库般的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建于北宋景祐年间,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兵部左侍郎郑岳增建祖祠。

祖祠里供奉着郑氏历代名人神像。矗立在上厅的一对木柱,左边石柱础雕龙,右边石柱础雕凤。文物专家认为龙凤石柱础在全国都很罕见。

宗祠保存的14位郑氏名人先祖的古木主牌、北宋担任侍御使的先人画轴、皇明宗室赐赠的“孝思”木匾、“蒲坂兴造记”石碑、樟木刻谱牒等都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祠里还收藏着明代兵部左侍郎郑岳《山斋文集》木刻雕版的残版,由莆田特有的枇杷木打造的,技术源于明初著名雕版家俞良甫流派,是全市唯一见证莆田在明初雕版业发达的实物材料。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