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培训基地”。 为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同时部分解决学生食堂用菜问题,该县把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作为“幸福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本着便于学生劳作和安全管理的原则,按每校不少于10亩的标准,在学校附近提供连片、立地条件好、排灌方便的耕地作为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劳动锻炼,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县农业部门负责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和必要的物资支持。各乡(镇)农技站站长担任学生劳动技能培训校外辅导员,负责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指导。教育局建立了“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种植情况”监督机制,要求各校每月报告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种植情况,内容包括基地蔬菜种植情况、学生劳动锻炼情况、蔬菜收获丰富餐桌情况等。各校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在基地按季节种植了各种蔬菜,并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参加除草、种植等劳动实践,初中学生每周参加二次以上劳动,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周参加一次以上劳动。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每年有20多万人次的学生到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参加了劳动实践。目前,全县农村11个乡镇16所中小学已落实基地近160亩。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的劳动不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风尚。
创新“配餐方式”。 将乐县从2007年每生每周补助10元开始,之后逐年提高配给标准,2008年提高到每周每生17.5元,2011年增加至25元,至目前为止,已增加至每周每生40元(其中政府补助30元,学生自理10元)。配餐从2007年的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提供一份早餐(一个蛋、一杯豆浆),每周星期二、星期三中午和星期四晚上提供一份腿肉和豆腐,到目前的提供早、中和晚餐各5个(其中早餐1.5元:配给一份豆浆,一个鸡蛋,一个馒头或肉包;中、晚餐各3元:提供荤菜、素菜、汤各一份。配料、柴火等0.5元)。并从2008年9月起,对农村底保户、独女户、二女结扎户的在校寄宿子女,每生每周10元的自理费用由政府出资,实行免费就餐。2007年以来,该县每年县财政用于此项工程投入200万元以上。同时,加强配餐管理:一是做好食谱安排。每周一各校根据学生营养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二是建立将乐县学校食堂伙食管理系统,县教育局定时监管各校食品采购数量、单价、采购地点、经办人等情况;三是严把食品加工、食品留样、食品验收关,确保提供安全食品。
创优“文化氛围”。围绕“我的校园我的家”主题,加大了对校园的绿化、美化、优化的投入,校园种植各类树木,地上铺满了绿草,角落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充分发挥学生的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校园的走廊上悬挂着各类励志的小故事和装表好的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围墙上有孩子创作的公民道德知识、名人名言和格言警句的绘画、书法、漫画等作品;宣传栏里、黑板报中张贴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被表彰学生的事迹及其像片;明亮整洁的学生宿舍排放整齐的被枕,桌上排放着温馨的“全宿舍福”和美丽的装饰品,墙壁上贴满学生的幸福感言和悬挂着学生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