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道德评论 > 正文
“其凤探母”:被误读的孝道表达
http://wmf.fjsen.com 2012-07-17 09:54  张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出于传统中人们对感情表达的克制与隐忍,认为孝道只是私人事件的判断,似乎可以理解。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公开、高调地亮出自己的孝心,似乎也有利而无害。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上,经常发布一些为母亲洗脚、给父母做饭的配图微博,让人感到温暖。多年以后,许多人也依然记得那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摇摇晃晃,端着一盆水过来,想为妈妈洗一次脚。被高调宣扬的善行,总是更容易为人们所效仿,而即便只多一个效仿者,也是对这个亲情变得有些淡漠的社会的一次反击。

当然,我们会说,并非是亲情冷漠,只不过是对于孝道的解释,变得更为多元了。有人依然秉承着“父母在,不远游”的经典教义;有人则远在千百里外,每天通过电话问候,来传递对父母的关心;有的人哪怕每年只是回一次故乡,只能见一次父母,但是只要和父母坐在一起,聊上几天几夜,喝上几杯小酒,便能让那双孤寂的心灵得到快慰……既然如此,像周其凤一样,为已到鲐背之年之年的母亲,摆席贺寿,又有何不可?

正如西方社会里,一些政治人物要刻意向媒体传达“家庭美满”的印象一样。其实,哪个家庭能是完美无缺的,但关键是人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肯定和赞扬,是一种社会的共识。即便是对待你的敌人,你也不能对这种普遍的共识进行诋毁和攻击。因为既然已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不分左右立场,不论你对这个人的好恶。就像那些对奥巴马多有不满的美国人,也不会认为奥巴马当众亲吻自己的妻女,是件值得争议的事情一样。

而对于我们而言,“孝道”二字,是否已经重新成为我们的社会共识?若是已成共识,我们又为何面临着是否要为“常回家看看”立法的窘境?

对这一出“其凤探母”戏码,我们只是个围观者,但戏终幕落,我们更应该反思、讨论的是,是否如周其凤一样,我们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走得久了,以致找到孝道亲情那条老路,竟如此困难。周其凤的下跪拜寿、拥母哭泣,或许并非是最好的表达,却也不是最坏的一种,因为他毕竟踏上了回家探母的路。(张恒)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