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媒体解读屌丝一词走红:从精神胜利到自我矮化
http://wmf.fjsen.com 2012-07-10 10:13   来源:新周刊    我来说两句

从历史上看,自我降格在青年文化中屡见不鲜。

王朔当年的《顽主》是典型的自我降格,“我是流氓我怕谁”,“我乖乖的招谁惹谁了?非绷着块儿坚挺昂扬的样子才算好孩子?我不就庸俗点吗?”

周星驰所引领的无厘头,“英雄!你放过我吧!”、“让他杀!”、“就算是一条底裤、一张草纸,都有它的用处”。

小小和贱兔,闹着笑话、抖着机灵、赚着便宜,贱得真实、娱人娱己,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国外的青年也不乏自我降格、拒绝“上进”的表现。“垮掉的一代”、花童与嬉皮、Punk与Grunge、下流社会、飞特、草食。

中产阶层逐渐消失,上升渠道堵塞,整个社会趋于老龄化,大叔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全面下降,对所谓人生的热情全盘降低,“屌丝”一词正好用来自嘲。

这不仅仅是精神胜利法,更是对旧精神体系的完全漠视——你的那套,我根本不感兴趣。

社会的现实、我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这些载浮载沉的语言当中呈现。避无可避之中,也许真的有传说中的“屌丝的逆袭”。

很多人觉得屌丝这个词很粗俗。是的,它的确粗俗,网络语言本就不是高雅之士的游戏,“妹纸”、“骚年”、“节操”、“菊花”、“黑木耳”,一个比一个不雅。但这用不着大惊小怪。

因为网络语言是有生命的,而且它们一直在进化。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