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树 创造奇迹
十年,有无数的理由选择放弃:种树,根本不是义务,又苦又累,既没有聘任书,更不领半分薪酬。
十年无一成活,一次次失望的叠加,本应发酵出绝望:这片土地就是种不成树!
但是,20名惠安女子,却以一种近乎天真的坚持,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时,我们吃不下睡不着,一直在想:到底怎样种才能活?”经过无数次试验,一位叫陈丽英的党员干部摸索出“要防风,深挖沟,筑沙堤,下客土”的创新方法。先在靠近沙堤避风的地方,选择一亩多东西向的沙地作为试验田,在上面开了7条沟,每条沟长20米,宽1米,深1.5米,行距3米,株距0.5米。沟土垒在两岸作为防沙壕,然后在沟底造林。“往下挖了1米多深,我们才发现,原来上面一层都是粗沙,底下的才是细沙。粗沙没法蓄水,风一大也锁不住树。”
找出症结所在,大家对新的方法更有信心了。经过一年精心管理和细心观察,这一亩试验地果然获得了成功,经惠安县林业局验收鉴定,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这种“挖沟防风植树”的造林经验,被省林业厅在全省推广,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
此后数十年中,女护林员们就是用这种方法,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在荒地上竖起了一道1000多亩的绿色屏障,树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一边造林,一边还要护林。
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带还比较穷,烧饭取暖用的还是柴火。天寒地冻的12月,因为担心林木被盗伐,护林员们晚上轮班抱着被子到树下睡觉,守护林场。每次抓住偷树的人,都和对方仔仔细细讲道理,讲种树是多么的不容易,讲这片林对周边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意义。“他们理解了我们的辛苦,从此就不再来了。”陈丽英说,很多群众发现偷伐行为也会帮忙劝止,最近这几年,护林员们仍然日日巡逻,但盗伐现象几乎绝迹。
虽然艰苦 快乐更多
一个人的坚守,往往考验是否耐得住寂寞;
20个人的坚守,则是另一种考验,是对团队凝聚力的考验。
但在陈丽英的字典里却没有那么复杂。“我的体会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替对方想一想,都替对方的家人想一想,这样整个团队就都很和谐。”
所以多年来,作为场长,陈丽英总是将困难的活儿留给自己,每天天一亮就带头到林场干活。而林场姐妹之间也始终彼此照料,互相支持。陈丽英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半夜我们去挑水,秀华腰痛,我们叫她在家就好,但她一直哭,无论如何要跟我们去,她说你们都去干活我在家过意不去,没意思啊!”
正是这种彼此不愿让对方承担更多的念头,让整支队伍始终肩并肩一起走,即便历经数十年,仍然是齐齐整整的20个人。有的人年岁大了、生病了退出,还会让自己的女儿加入进来。“艰苦但很快活”是她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陈丽英的讲述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每次碰到难题,她的第一个念头总是——以前那么艰苦的日子我们都挺过来了,眼前这道坎算什么呢?这样的理念也贯穿在她对儿子的言传身教中。当孩子抱怨学英语很辛苦时,陈丽英脱口而出:“我们林场,就算电闪雷鸣,也要去种树,读英语比这还辛苦吗?”这句话,让儿子记忆深刻,不仅读书更加自觉,也体谅了母亲的辛劳。
这样的精神也感染了80后姑娘李玲,今年26岁的她来到林场已有8个年头。虽然工资不高,且每天都要起早贪黑,一个月只休息两天,还无法像城里姑娘一样打扮,但她却觉得很快乐。她说:“在这里,大伙心齐、气顺,干起活来特别有劲。以前没有一分钱,我们都愿意在这里干,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为什么不留在这里呢?”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