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工——
长期加班压力巨大,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粤东,一家电子装配工厂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八条生产线,24小时不停地运转。在生产线上,21岁的吴小芳已经连续忙碌了8个小时:接数据线——拧螺丝,她不停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名义上,工厂是三班倒,但眼下接了个大订单,工厂招不到工人,实际上的工作安排是两个人:每天4班倒,每人两班。小吴干的是头班,分两个时段:早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晚班从晚上8点到凌晨2点。每个班次中间能分别休息10分钟。
这么拼命干,累不累?累,但如果不这么干,每月有2000元工资;这么干,超过8个小时,工厂按加班发放工资,每月收入能多挣七八百元。
吴小芳说,工厂管吃管住,平时花费很少。算上加班费,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存2000元。她决心在外面干上几年。有了钱,就回老家,办一家自己的花边刺绣厂。
大城市灯红酒绿,但与自己无关。吴小芳说,工厂的工作区、生活区连在一起,高高的围墙把她和这个社会隔离开来。离开江西老家,来这个城市一年多了,她还说不清工厂的位置。每个月,小吴有两天休息时间,她不愿意进城,一来花费大,二来城里没有朋友,进城,没有目的。她宁愿在宿舍里待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东南沿海,一座又一座加工装配车间,为数千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然而,工作单调、收入微薄、长期加班,也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影响身心健康。
在一个封闭的企业型社会里,成千上万的装配工劳动紧张、压力巨大,精神需求无法满足。过劳死、蜗居、蚁族……这些年出现的一些“新词”,展示着生活中黯淡的一面。
事实上,我国《劳动法》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方面都有完整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在强势的用工方面前,仍然缺乏执行的强制性。
吴小芳说,眼下,工厂订单不错,工资还给的及时。一旦工厂生意不好,不但加班费、恐怕连工作都成问题。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几十年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用工矛盾日渐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低端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对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生产效率,向产业链高端转变迫在眉睫。
全国总工会调查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占全国职工总数近一半。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就业、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期盼更强烈。
大街上,不时看到“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的标语。从更深层面上讲,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层面,也应该包括社会、人文层面。只有通过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
这不仅是为了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也是为了“中国制造”的尊严。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