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
每当我们面对难事、喜事和大事的时候,志愿者的奉献显得尤为突出,成为近年重大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无论是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特重大自然灾害还是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全国性重大活动或其他区域性大型活动,都活跃着千百万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中国志愿者的崭新形象和中国人的崭新面貌,诠释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们通过积极奉献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甚至生命,为政府分了忧、为百姓解了难、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慈善组织快速壮大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5万多个,其中社团25.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2万个、基金会2510个,非公募基金会增幅明显。上述社会组织中有不少将公益慈善作为发展宗旨,组织实施了数以万计的公益慈善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基层慈善组织也在迅速发展,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基层慈善组织已经广泛分布于乡镇、街道、村和企事业单位,构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全国已建立3.4万个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分工协作的社会捐赠网络。
慈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
为适应我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2008年7月,国务院明确由民政部履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府职能,民政部组建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基层民政部门增设或明确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能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慈善事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各地采取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建设公益慈善组织孵化器、推进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创新慈善募捐载体、完善表彰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
慈善工作的模式和载体不断创新
通过引入“人人可慈善”的现代公益模式,引导公众通过在线捐赠、慈善消费、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新型捐赠渠道奉献爱心;探索了“以项目吸引捐助,以捐助推动救助”的慈善模式,通过开展冠名捐助、定向捐助等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捐助渠道;以“善行凉山”公益慈善联合行动为契机,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公益慈善组织有效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模式;在江苏南通筹建中华慈善博物馆,传承和弘扬中华慈善文化。此外,“中华慈善奖”的设立,对于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心善举,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影响和感召力、示范性越来越大。
虽然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种种成就,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型和挑战:一是有待于进一步打造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二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提升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合力;三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对慈善组织发展的培育规范,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四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完善慈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慈善事业发展环境;五是有待于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慈善事业作为一项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事业,在汇集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素质、融洽人际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将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基本建立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慈善事业依法有序健康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全面普及慈善文化,广泛传播慈善理念,逐步增强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活动;积极培育和发展公益慈善组织,提高慈善组织资源募集使用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分工明确、管理完善、公开透明、自主高效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体系,慈善服务网点全面覆盖城乡社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专兼职结合的慈善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继续完善政府监管、民间运作、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各级各类慈善事业推动主体和运作主体权责明晰、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到“十二五”末,我国将基本形成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人民群众需要相适应。(潘 跃)
责任编辑: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