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的权利
当纳税人权利意识觉醒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夏俊峰”出现时,公众的情绪是如此的一边倒。
中唐时期,永州捕蛇者蒋氏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蒋氏祖父两代死于捕蛇,他仍要从事捕蛇,皆因于“更若役,复若赋”。
可见,赋税如果用之得当便是现代政治,用至不当便是苛政如虎。
《福布斯》杂志每两年进行一次全球税收痛苦指数的排名,近三次排名中,法国是在税收方面最“痛苦”的国家。但在法国,公民享受到的却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而非谈“税”色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意这样的说法:现代社会的常识是“无权利不纳税”。
“税收是国家和公民之间最基本的契约关系,人们交税的前提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是肖雪慧给出的解释。
而人们也意识到纳税和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
去年,有网友上书全国人大要求给外地人“退税”。“既然地方政府不能给‘外来人口’与‘市民’同等的纳税人权利,也就不能要求‘外来人口’与‘市民’尽同等的纳税义务,这是最起码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这样的呼吁直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户籍歧视等不甚公正的政策。
而在去年7月国务院征询个人所得税改革意见时,社会各界人士以电话、书信、论坛等形式共向国务院提交2万多条意见。2万这个数字,是过去二十年公民对于政府决策提出意见建议的总和。
在肖雪慧看来,现代制度的建立需要过程,“谈税色变正说明着意识的觉醒。”
如今,“纳税人”三个字再也无法被遮蔽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人们渐渐意识到,“税”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关于税权的讨论也已经成为趋势。
2011年,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出版《税的真相》,意在让老百姓读懂中国税。编者黄凯平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无论是政府还是纳税人,意识的觉醒都有明显的言行变化。”
曾经,税收增长这个要刊登在《人民日报》头条的消息,近几年不见了。而更多的老百姓也开始了解,除了个人所得税,自己每天要纳更多的税。
黄凯平算过一笔账:2011年,中国居民平均纳税金额为5600元,而其中直接税,也就是个人所得税不到500元,其他均为在消费或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流转税。“中国人税权意识越来越强烈,是因为税痛感增强了。”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