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孙志武是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临时工,去年回老家安徽时心脏病突发,治疗共花费了近46000元,这笔庞大的开支成了沉重的负担。还好,老孙参加了工会组织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险,最后获得17806元补助款。
每年每人缴费36元,互助期内最高可报销4万元——泉州职工医疗互助体系开展6年来,聚小钱,办大事,共组织241万人次参加,惠及3.5万多人次,补助资金达5708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工看不起病的难题。
这仅仅是“新泉州人”生活有帮扶的一方面。近年来,我市着力为外来务工人员落实均等化待遇,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助残助困等各方面,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阳光照进安居梦
去年,新鲜出炉的泉州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管理规定,逐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来泉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并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出租。诺奇、百盛通等一批企业应声而起,兴建公租房,极大地改善了员工的居住条件。今年,民企“二次创业”千人大会上,省市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建设员工公寓,并在贷款、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
安居才能乐业,熟谙此理的不只是政府。如今,“夫妻房”、“空调房”等成了许多泉企的基本福利。安踏去年就耗资近千万元,对员工宿舍等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并添置了大量的衣柜、高清电视等设备。
就医就学有保障
“为了让我们安心工作,公司当起了半个家长!”麦森鞋业员工肖旭元告诉记者,厂里为外来工子女统一联系学校报名、接送上下学,放学后还请专人辅导作业,孩子生病时也会派车送医院。这种“有爱”举措,在泉企并不鲜见,如格林建起“妈妈车间”,让晚上需照顾小孩的妈妈职工免于加班,每天还提早半小时下班。
政府方面,教育部门坚持“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保障外来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去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达25.99万人,97%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晋江率先在全国试水非本地籍高中班;团委大力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1年组织各界结对外来工子女10.6万人;工会连续12年开展“金秋助学”,仅去年就筹资380多万元,惠及2369名困难职工子女;卫生部门为流动人口提供十类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设流动人口定点分娩、保健医院和高危孕产妇接诊医院;计生部门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发放避孕药具等。
打造“十分钟帮扶圈”
在泉州迈向城乡一体的大背景下,针对大部分泉企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县乡一级的实际,我市职工帮扶站多数“沉”向基层一线,并前移到企业内部。此举很快产生效果,2010年以来,职工到市县一级来信来访量下降了50%。
2010年以来,工会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立市县级职工服务中心和乡、镇、社区、企业等各类帮扶站350多家,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帮扶网络;去年还制定实施了为期五年的建设规划,各县级工会每年投入不少于10%的自有经费,力争到2015年,实现职工服务站全覆盖,形成职工帮扶的“十分钟服务圈”。
□本报记者 郑意凡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