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图片新闻 > 正文
一个民间川剧团的守望

2012-05-07 08:5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地方戏剧院团生存艰难的背景下,天青苑川剧团6年来坚持演出近3000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

  应对“三老”窘境 不断推陈出新

  尽管天青苑川剧团名声很大,但困境更多,其中最大的就是“老观众、老剧目、老演员”。周永秀认为,天青苑要改变困境,应从突破“三老”难题开始。

  “国家可以拿钱培养演员,却很难拿钱培养观众。”天青苑川剧团售票人员做了统计,每年冬天,总会有一些老面孔永远不再到剧场来了。

  为了培养新观众,天青苑川剧团对30岁以下观众到剧场看戏实行免费,每年还向绵阳的200多个社区赠送上万张票。川剧团还送戏到学校,培养年轻人的兴趣。

  为适应观众的需求,天青苑川剧团成立了创作组,每年必须有新的剧目面世。从2008年至今,已经创作出20多个新剧目,其中有以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援建干部为题材的大型现代川剧《他与羌山同在》,有反映教育问题的《我的输包》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针对不同的群体,川剧团排练了不同的剧目和版本。老年人场次演出川剧经典剧目,以折子戏居多;针对大学生口味,则融入现代手法,并在一场戏中全面展示生旦净末丑;面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剧团则专门排练了一场以戏剧丑角为主的简短剧目。

  在社区广场演出,天青苑剧团则以川剧为主的广场文艺方式应对,《王婆骂鸡》等经典剧目逗乐在场的男女老少,滚灯、吐火等川剧传统技艺也日益增强川剧的影响力。

  演员们每天演出后,晚上还要用两个小时排戏。剧团还有营销组,负责联系更广泛的演出渠道。

  群众有需求 要把川剧传承下来

  在天青苑川剧团看一场演出,每人收费10元钱,也就是一杯茶钱,年轻观众看戏还不要钱。而剧团演出一场的成本是1800元,需要一场有180名观众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但实际上经常一场演出也就几十名观众。

  这几年,天青苑川剧团经常入不敷出。最艰难的是2007年,剧团差点生存不下来,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剧团买了一台旧车,每天一早下农村演出,中午回到剧场再准备下午的演出。幸亏与剧场连为一体的茶馆还有部分盈利,可以弥补部分亏损,天青苑剧团才得以坚持下来。

  剧团演职人员的收入不高,平均月工资只有1500多元。周永秀说,条件这么差,剧团还能逐步壮大,就是因为川西北的川剧团大多已经解散,而天青苑川剧团还保留着川剧的一方舞台。这几年,不少原来国有院团的演员、民间剧团的演员及业余爱好者都纷纷投奔天青苑川剧团。

  周永秀介绍说,剧团里的演员大多40岁以上,他们自幼开始学戏,赖以生存的就是演戏这项技能。他们默默坚守,是因为天青苑川剧团是所剩无几的舞台,是川剧最后的天空。天青苑川剧团最初的9名演员全部坚持了下来,这两年还吸引到几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剧团还把32岁的鼓师彭山送到外地学习,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让周永秀欣慰的是,这几年观众很认可。在她看来,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到北川县、平武县等地演出,戏迷们总是不舍得剧团离开,还用自己的农产品换戏票。

  去年,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出资近20万元,为天青苑川剧团更换了舞台设备和剧场座椅,还给了3场进校园演出的补贴。前不久,该局还出具支持剧团开展送川剧下乡的函。这样,天青苑川剧团到各地演出,可以借用当地的文化场馆,省下一大笔场地租金。铁牛社区也减免了茶园和剧场的部分租金,天青苑川剧团的财务压力减轻了不小。

  但是,天青苑的生存能力还很脆弱。周永秀说,既然群众有需求,就应该把川剧这项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来。她希望用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文化的方式,每年给予剧团一定的支持。

  临别时,周永秀对记者说:“川剧需要社会各界来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现场而不是在博物馆,欣赏川剧演员不带生存压力的鲜活表演。”(记者刘伟 李晓东)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