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备受关注的时候,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份报告——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 《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体、美课程,而学校音体美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学生需求。
匮乏到什么程度?43%的学生没有美术用品,拥有量最多的是画画本,但拥有的学生只占13.1%。八成学生无音乐用品,拥有量最多的乐器是较简单的口琴和笛子,但拥有者不到10%。部分学校投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音体美器材单项经费每学期只有约0.5元。
这些课是怎么上的?美术课基本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
报告是基于对几个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份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的调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现状。
也许有人会说:在一些贫困地区,孩子们连基本的午餐都吃不饱吃不好,师资不足,还谈什么音乐课、美术课?他们认为,与解决孩子们基本的温饱和基本的教育相比,音体美的美育等教育是可以往后“拖一拖”的。
这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这并不能成为社会漠视贫困地区学生音体美教育、因此投入不够的理由。因为,与物质匮乏相比,心灵缺乏滋养,不是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吗?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发展。而音体美等课程,恰恰对学生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培养影响明显。
爱因斯坦自幼喜爱音乐,能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他曾深有感触地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
此言并非夸张。有研究表明,音乐教育是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高雅审美情趣的形成及优化人才素质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在治世、礼节、人的道德等方面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而体育则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除了强健体魄,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更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可以想见,当贫困地区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们“神往”的音符、图画和足球兴叹的时候,心里会有怎样一种渴望和难受?他们的生活本就单调闭塞,会不会因为缺乏艺术陶冶,小小的心灵变得更加干涸而没有生机?
再扯远点,其实我们城市中的不少学校,同样缺乏对音体美的重视,只不过原因迥异——过分强调应试,从而挤占它们。又或者,让孩子学琴只是为了练一项技能,为了考试加分等功利性,而忽略了对艺术本真的感悟。这样的音体美教育,相比没有,又高明多少呢?
笔者由此想起了上海的一个志愿者组织,以“小草要唱歌”为主题,专门利用业余时间,为来沪务工子弟免费教授音乐等课程。经过训练,以前羞涩胆小的孩子扬起了他们的头,自信地开口唱起他们的第一首歌、弹奏起第一个音符,人生因此而丰富。
莫因贫困阻挡了美育的脚步。让更多的孩子在音乐、绘画和操练中找到乐趣吧,无论贫困还是富足。周楠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