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节俭意识集体缺失的反思
http://wmf.fjsen.com 2012-04-24 15:29  真如 来源:四川在线    我来说两句

  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显示,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2012年4月20日新华网)

  透过如此惊人的浪费数字,人们看到了奢华之风在全国各地的滋生蔓延和人们对待浪费的集体漠视。时下,人们对贪污腐败恨之入骨,却对恣意浪费熟视无睹。学校校园,剩菜剩饭现象随处可见;官场应酬,大吃大喝之风屡禁不止;红白喜事,为挣面子极尽奢侈之能事;形形色色暴殄天物怪像的背后无不昭示着整个社会勤俭节约意识的集体缺失。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无意识的更深层次,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的因素在心理上的积淀。可以说,中华大地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穿越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并普遍存在的对勤俭节约的集体无意识,正是遍布当今社会林林总总奢侈浪费现象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统治阶级撑起的奢侈文化却始终主导着消费潮流的走向,并以多种形式侵润在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中,每当遇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土壤,便会不时掀起奢侈浪费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曾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风行社会、妇孺皆知的勤俭节约理念受到空前的挑战,不仅被一夜暴富的“暴发户”嗤之以鼻,而且被相当一部分刚过上温饱的普通社会阶层所摈弃,尤其为某些掌握公权力的官员所蔑视,奢侈浪费之风成为社会民众思想观念中的顽疾。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奢侈、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促进和监督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法律体系,已有的相关法律,其执法力度也十分薄弱,对违法者的惩罚约束远远不够。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表明,公共部门不仅应当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倡导者、组织者,更应当是实践者和示范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奢侈有罪的良好社会氛围。然而,我国行政成本长期处于极高水平已是不争之实,“三公”(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消费畸高一直为广大群众所诟病,这在客观上对全社会节俭意识的缺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左传》里有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中华民族一直有把勤俭节约作为修身、齐家、治国所崇尚原则的光荣传统。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家训》则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把“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做为“治国”经验。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要建设成高度文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可走的路恐怕只有一条,那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勤俭节约,知易行难,关键在行动。不妨首先从认真反思节俭意识集体缺失开始,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权力部门树立节约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勤俭节约当作行为规范来遵守,当作高尚境界来追求,当作良好习惯来养成。(真如)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