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个个都是专业演员,但是他们并不总在专业的舞台表演,他们下乡进村,用一辆小小的舞台车传递流动的欢乐——
把“文化下乡”变成“乡下文化”
志愿者服务队在演出现场
文明风-福建日报4月23日报道 本网记者 李琰之
在三明有一支深受农民熟悉和喜爱的志愿演出队伍——三明市“流动舞台”志愿服务队,由三明市歌舞团的专业演员组建。
2007年的开始,“流动舞台”志愿服务队利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风雨无阻,奔走在乡间田野,每年都要为三明农村送去100场文艺表演,让农民朋友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文化精品。尽管一场表演只有一个小时,但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却是相当过瘾。但这几年来的坚持不懈,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志愿者们自己清楚。
专业演员练就多面功夫
为了配合农民赶圩的时间,志愿者们大概8点就要抵达圩场,9点开演。由于许多乡镇距离三明市区路程较远,志愿者们常常五六点钟就要起床出发,大伙儿们只能在车上打盹、吃早餐。青年志愿者台上是演员,台下则是司机、搬运工、灯控师等等操作人员,每个志愿者既要主演,又要客串;既要上台演出,又要搭台布景,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经过摸索和锻炼,志愿者们装、拆舞台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减少到了15分钟。
最辛苦的演出是在夏季。室外气温常高达38℃以上,车内没有空调,路途还颠簸,但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叫苦,上台演出仍然精神饱满。一场演出下来志愿者们常常气喘吁吁,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十余名女志愿者常有七八位因天气炎热而中暑。因此,每到夏天,每个志愿者随身携带藿香正汽水、止泻药、跌打损伤药、润喉片等,坚持一边吃药一边演出。
“非常演出”感动父老乡亲
志愿者们还清晰记得在将乐高塘镇的一场“非常演出”。当时,用来当舞台且载着所有演出服装、道具的流动舞台车在路上出了故障,演员乘坐的大巴只有音响,可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民朋友们把演出场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怎么办?
看到一早就开始等待演出的老百姓如此期待,志愿者们决定,就演一场“没有道具和舞台的演出”!没有舞蹈鞋,用厚的白棉袜套上;没有服装,用演出队的宣传衫代替;没有舞台,就在水泥地上表演。
这天正午的气温高达39℃,炙热的太阳更是将水泥地烤得滚烫。虽然离预定演出时间迟了2个多小时,但当演出开始时,农民朋友们还是用阵阵掌声表达了他们的感动。
“大太阳在头顶上烤着,那些姑娘小伙们,穿着白棉袜,就在这烫烫的水泥地上跳啊唱啊!” 张木生至今回想起来还十分感慨。那天,他和许多老乡们是端着饭碗在镇政府前的空地上边吃边看完整场演出的,可这些演员们还饿着肚子。
除了毒太阳,志愿服务队的450场演出里还有40多场是在雨中进行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流动舞台”志愿服务队每到一个乡镇,赶圩的男女老少都把志愿者们围个水泄不通,场面盛如节庆。
尤溪县的田加聪说:“以前镇里只能看到草台班子搭在蒙古包中的演出,如今来了专业团队,大开眼界。看了一次不过瘾,一个劲地问,舞台车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啊!”
“宣传政策比发文件好”
车子驶到哪里,哪里就有欢歌笑语,流动的舞台带来流动的欢乐。事实上,流动舞台车带给基层群众的,并不仅仅是欢乐那么简单,它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志愿者们将文艺演出与政策宣传相结合,在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使之成为宣传教育的阵地、服务“三农”的平台和丰富百姓生活的集会。不少观众说:“用这种方式来宣传政策,我们听得懂,比发文件好。”
如今,“流动舞台”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跑遍三明境内所有的140个乡镇,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次下乡演出,已有上百万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城里专业剧团送来的精彩表演。农民群众戏称,流动舞台把“文化下乡”变为“乡下文化”。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