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无儿无女,却敞开胸怀,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义务行医三十载,为百姓看病开处方却分文不取,有时候还上门服务。在很多人眼里,河北武安市退休教师武序镇是个“傻子”,却是个得民心的傻子。
武序镇是武安伯延镇龙泉村人。1938年5月,他随任八路军冀豫边区游击大队大队长的父亲武伦佩参加了129师,时年仅14岁。在部队,他上过随营学校,担任过校宣传队分队长、青年连测绘排排长,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当武序镇满怀激情准备在部队实现人生理想时,由于身体原因,被介绍到哈尔滨和沈阳的药铺疗养。就是这段时间,武序镇边疗养边学习,奠定了中药理论基础。
1955年,武序镇从当时的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到天津48中任教员。1982年,为照顾年迈的母亲,武序镇回乡教学,1983年在伯延中学退休。退休后,看到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许多家庭因经济窘迫,常常无钱治病。武序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便萌生了在家门口为百姓治病行医的想法。
看医书、种药材、为百姓看病开处方,这些几乎是武序镇退休以后的全部生活。在获得当时的县卫生局颁发的行医证书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扑在中草药研究和义务行医上。他起初只给本村乡亲们看病,后扩展到周围40多个村庄。求诊人数从每年的三四百人上升到一千三四百人。如今,经他诊治的人数已难以统计。
给乡亲看病,武序镇常常废寝忘食。老伴张果苏说,只要有人来找他看病,就坐在那个桌子前一动不动,开处方,查资料,有时候,坐在火上的锅都忘了端,到最后锅也干了、肉也糊了,这几十年来,光烧坏的锅不知道有多少个。
记者看到,《儿科手册》《怎样看化验单》《千家妙方》《中西医结合内科手册》……摆放整齐的医药类书籍就占了老人大半个桌子。打开抽屉,里面满是泛黄的信封,信封里整齐地放着分门别类的病历。
武序镇给人看病非常有思路。对疑难杂症,初诊时他详细询问,建立病案,找出若干治疗方案,反复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一旦复诊,再根据初诊结果,对症下药。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他还服务上门。
2010年,午汲村孟某的爱人患上疑难杂症,在北京一家大医院治疗后没有见效,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武序镇。没想到按武序镇开的中药处方喝了药后,竟奇迹般痊愈。后来,孟某夫妇经常到他家里探望、问候。
“国家已给我退休金了,我怎能再收乡亲们的钱。”行医三十载,他分文不取。有些人过意不去,总是要给他送些鸡蛋、牛奶、菜、肉之类的,可武序镇总是不要。即使是别人硬塞给他,他也会用别的方式再回赠给对方。在龙泉村,随便走进一户,没有不知道“武医生”的。提起他,满是夸赞的声音,说他是活雷锋。
88岁高龄的武序镇已经行动不便。见记者来,老人在老伴儿的搀扶下缓慢地坐起来,努力提高了略带沙哑的声音:“给大家看病的时候,我就没有想着挣钱。如果想挣钱,早就开诊所了。如今,农村的医疗条件好多了,但是仍然和城市有差距。我就是想在家门口用我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点什么。大家都说我是活雷锋,我可差得远哩。”(记者王炳美)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