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与厦门爱乐》个性化邮票,展现了郑小瑛女士为厦门城市音乐素养和文化品质提升所做的贡献。
厦门是首批有个性邮票城市之一
进入新世纪,个性化邮票成为邮票市场的一大亮点,不少的草根明星开始登上邮册,而普通人也能将自己的头像做成邮票图案。而在此之前,国家规定必须是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或者重大事件才能上邮票,而且还得经过超过一星期的严格审查。
2001年8月开始,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正式推出,一些具备基本条件的普通人也能成为“邮票封面人物”,厦门是全国首批开办这项服务的城市之一。当时,为了配合2001年第五届“投洽会”召开,中国集邮总公司把该会列入当年全国首批邮票个性化服务的项目。
此后,厦门个性化邮票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发展。比如,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就多次发行个性化邮票。
厦门许多单位或是个人也发行了个性化邮票。比如,被尊称为“集邮学教学之父”的何大仁,其家人在2011年6月何大仁逝世一周年之际发行了何大仁个性化邮票。何大仁先生生前是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他不但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集邮学教材,并早在1986年就于厦门大学开创了中国高校集邮教学的先河。
普通市民个人个性化邮票并不多
个性化邮票又叫“个人化邮票”,本来当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不过在厦门,普通市民个人拥有个性化邮票的并不多。
对此,厦门大学集邮研究会会长郑启五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人为抬高门槛”,郑启五称,有关个性化邮票发行经常变成了“邮票”或“纪念邮票”,省略掉“个性化”,导致个性化邮票让人觉得“珍贵”。另一方面,“唯恐一些个性化邮票会影响国家邮政的声誉,因此要稳妥一点”。
“个性化邮票就是让出钱的人过把瘾,很少有人上了一次个性化邮票后,再准备上它几次的。”郑启五称,对于个性化邮票的发展不用太过于担心,只要是守法的公民愿意花钱,都应该有登上个性化邮票的权利。
郑启五称,普通人的肖像与邮票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齿限孔,撕掉了普通人的肖像,邮票照样使用;而撕掉了邮票的普通人的肖像,只是一张一钱不值的小画片而已。把普通人的肖像印在邮票边上,对参与的个人,只是一种自娱自乐。如果说邮票是“国家的名片”,那么“个性化邮票”只是个人或单位的一种名片罢了。因此,“在推广个性化邮票业务的时候,应该向需要制订者说明邮票与个性化邮票的明显区别,特别要交代清楚个性化邮票中邮票与附图之间的分水岭。”
责任编辑:陈楠 |